引言 | 第1-10页 |
第一部分 TiO_2光催化剂的综述 | 第10-21页 |
1 TiO_2光催化剂的特性 | 第10-11页 |
2 提高TiO_2 光催化性能的途径 | 第11-15页 |
·表面预处理 | 第11页 |
·复合半导体 | 第11-12页 |
·掺杂离子 | 第12-14页 |
·阳离子掺杂 | 第12页 |
·阴离子 | 第12-14页 |
·表面贵金属淀积 | 第14页 |
·表面光敏化 | 第14-15页 |
3 掺杂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掺杂离子的电位 | 第15页 |
·掺杂离子的电子轨道构型 | 第15页 |
·掺杂离子的化合价 | 第15-16页 |
·掺杂离子的半径 | 第16页 |
·掺杂离子对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掺氮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溅射法 | 第17页 |
·脉冲激光沉积(PLD) | 第17-18页 |
·加热法 | 第18页 |
·机械化学法 | 第18-19页 |
·离子注入法 | 第19页 |
·等离子体处理法 | 第19页 |
5 TiO_2光催化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光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 第19-20页 |
·无机废水的处理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TiO_2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1 TiO_2光催化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2 离子的掺杂机理 | 第22-25页 |
·铁离子的掺杂机理 | 第22-24页 |
·氮的掺杂机理 | 第24-25页 |
3 TiCl_4 的水解机理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1 实验所用药品、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载体与试剂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沸石预处理 | 第27页 |
·TiO_2 与Fe-TiO_2 溶胶的制备 | 第27页 |
·TiO_2/沸石与Fe-TiO_2/沸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页 |
·TiO_2与TiO_(2-x)N_x 溶胶的制备 | 第27-28页 |
·TiO_2/沸石与TiO_(2-x)N_x/沸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对载体的预处理过程 | 第28页 |
3 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28-29页 |
4 光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实验过程 | 第29页 |
5 测试仪器 | 第29-30页 |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30-75页 |
1 铁离子掺杂系列的结构与表征 | 第30-40页 |
·TiO_2与Fe-TiO_2 的XRD 分析 | 第30-32页 |
·TiO_2与Fe-TiO_2 的Far-FTIR 光谱分析 | 第32页 |
·TiO_2与Fe-TiO_2的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2-34页 |
·负载后样品的AFM 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焙烧温度对负载TiO_2 前后沸石结构的影响 | 第35-36页 |
·负载后样品的IR 分析 | 第36-38页 |
·TiO_2与沸石的负载机理 | 第38-40页 |
2 Fe 对TiO_2及TiO_2/沸石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0-55页 |
·最佳掺铁量的确定 | 第40-42页 |
·最佳活化温度的确定 | 第42-44页 |
·Fe 对TiO_2以及TiO_2/沸石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沸石对Fe-TiO_2 光催化效率的增强作用 | 第46-50页 |
·Fe-TiO_2与Fe-TiO_2/沸石回收利用的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50-52页 |
·初始pH 值对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铁掺杂系列小结 | 第55-56页 |
3 掺杂N 离子系列结构表征与光催化性能 | 第56-74页 |
·氮对TiO_2光催化剂可见光化的作用 | 第56-58页 |
·TiO_2 与TiO_(2-x)N_x 的XPS 分析 | 第58-61页 |
·TiO_2与TiO_(2-x)N_x 的XRD 分析 | 第61-64页 |
·最佳掺N 量的确定 | 第64-67页 |
·TiO_(2-x)N_x 与TiO_(2-x)N_x/沸石的最佳活化温度 | 第67-68页 |
·沸石对TiO_(2-x)N_x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不同负载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不同预处理对初始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比较 | 第71-74页 |
氮掺杂系列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摘要 | 第89-92页 |
Abstract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