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华传播的传播学解读
引言 | 第1-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 第8-13页 |
·选题原因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模式架构及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模式架构 | 第13-17页 |
·马莱茨克模式 | 第13-15页 |
·福音对文化影响的几个层次 | 第15-17页 |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霍夫兰等人关于传播信源研究 | 第17页 |
·对信息编码和译码的研究 | 第17-18页 |
·对传播渠道的研究 | 第18页 |
·对接收者的研究 | 第18-20页 |
第3章 唐元时期景教与也里可温教的传播 | 第20-29页 |
·唐朝景教的传播 | 第20-23页 |
·景教的传播背景 | 第20-21页 |
·景教的传播过程及策略 | 第21-23页 |
·元朝也里可温教的传播 | 第23-25页 |
·也里可温教的传播背景 | 第23-24页 |
·也里可温教的传播特点与得失分析 | 第24-25页 |
·唐元两教的传播教训 | 第25-29页 |
·传播者的编码失误 | 第26-27页 |
·传播渠道的选择不当 | 第27-29页 |
第4章 明末清初的天主教传播 | 第29-41页 |
·天主教传播的背景 | 第29-30页 |
·西方的背景 | 第29页 |
·中国的情形 | 第29-30页 |
·天主教在华的主要传播者—利玛窦 | 第30-32页 |
·利玛窦其人其事 | 第30-31页 |
·利玛窦的传播策略 | 第31-32页 |
·天主教的主要传播活动 | 第32-37页 |
·介绍西方科学给中国人 | 第32-33页 |
·著书立说,宣讲教义 | 第33-35页 |
·迎合中国习俗,引发礼仪之争 | 第35-37页 |
·任职宫廷,自上而下传播 | 第37页 |
·对天主教传播的总体评介 | 第37-41页 |
第5章 清末的基督教新教传播 | 第41-61页 |
·基督教新教传播的背景 | 第41-42页 |
·传播的阻碍 | 第41页 |
·传播的机遇 | 第41-42页 |
·基督教新教传播前期的工作及评析 | 第42-47页 |
·前期的传播预备 | 第42-46页 |
·前期的传播活动评析 | 第46-47页 |
·基督教新教进入中国内地后传播的两条路线 | 第47-52页 |
·李提摩太的上层路线 | 第47-49页 |
·戴德生的下层路线 | 第49-51页 |
·对两条传播路线的研究认识 | 第51-52页 |
·传播冲突中的教案研究 | 第52-58页 |
·教案发生的潜层文化因素 | 第53-54页 |
·教案发生的实际利害原因 | 第54-57页 |
·对教案的传播学解读 | 第57-58页 |
·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播的总体评介 | 第58-61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1-65页 |
·总结 | 第61-63页 |
·创新之处 | 第63-64页 |
·不足之处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