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气候的“用”与“防” | 第12页 |
| ·被动式气候设计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气候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气候区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存在问题 | 第18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 2 气候要素及气候分区 | 第22-39页 |
| ·基本气象数据研究 | 第22-26页 |
| ·总辐射逐时化 | 第23-25页 |
| ·散射辐射逐时化 | 第25页 |
| ·太阳辐射数据中的特殊情况 | 第25-26页 |
| ·中国气候 | 第26-31页 |
| ·中国气候待征 | 第26-28页 |
| ·中国太阳能资源状况 | 第28-30页 |
| ·我国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 | 第30-31页 |
| ·世界气候分区及方法 | 第31-34页 |
| ·中国气候分区及方法 | 第34-38页 |
| ·建筑气候区划 | 第34-36页 |
| ·建筑热工设计区划 | 第36-37页 |
| ·其它分区成果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及其气候分区 | 第39-64页 |
| ·被动献阳能建筑形式 | 第40-45页 |
| ·直接受益式(Direct Solar) | 第40-41页 |
| ·集热墙式(Trombe Wall) | 第41-43页 |
| ·附加阳光间式(Sun Space) | 第43页 |
| ·组合式 | 第43-44页 |
| ·新型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系统 | 第44-45页 |
|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工设计 | 第45-48页 |
| 3 2.1 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 ·基础温度的确定 | 第46-47页 |
|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热工设计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实测垂直南向面日总辐照量计算 | 第48-49页 |
| ·分区指标的建立 | 第49-52页 |
| ·时间的界定 | 第49-50页 |
| ·综合辐射百分比 | 第50-51页 |
| ·算例 | 第51-52页 |
|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原则及依据 | 第52-53页 |
| ·设计分区 | 第53-55页 |
| ·热舒适范围边界条件 | 第55-58页 |
| ·Givoni建筑气候设计分析图 | 第55-56页 |
| ·各气候区热舒适范围边界条件 | 第56-58页 |
| ·集热效率曲线及各区的优化选型 | 第58-63页 |
| ·集热效率及集热效率曲线分析 | 第58-61页 |
| ·集热部件的优化选型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4 不同设计分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优化设计 | 第64-75页 |
| ·分区结果的可视化 | 第64-65页 |
| ·GIS基本原理 | 第64页 |
| ·Arcview简介 | 第64-65页 |
|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总体设计原则 | 第65-67页 |
| ·各气候区优化设计原则 | 第67-73页 |
| ·设计Ⅰ区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 ·设计Ⅱ区设计原则 | 第68-69页 |
| ·设计Ⅲ区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 ·设计Ⅳ区设计原则 | 第70-71页 |
| ·设计Ⅴ区设计原则 | 第71-72页 |
| ·设计Ⅵ区设计原则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5 结论 | 第75-78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图表目录 | 第82-85页 |
| 附表A: 实测垂直南向面日总辐照量(北京) | 第85-87页 |
| 附录B: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气候分区指标 | 第87-92页 |
| 附录C: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参与的研究工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