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2-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7-9页 |
| ·全光通信网的提出 | 第7页 |
| ·全光通信网的优点及目前发展状况 | 第7-9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目前WDM的研发进展及展望 | 第9-10页 |
| ·本文的工作及意义 | 第1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0-12页 |
| 2 WDM光网络关键器件 | 第12-31页 |
| ·光纤器件 | 第12-15页 |
| ·常用光纤 | 第12页 |
| ·新型光纤 | 第12-15页 |
| ·波长选择器件 | 第15-19页 |
| ·多层介质膜干涉滤光片(MI) | 第15-16页 |
| ·光纤布拉格光栅(FBG) | 第16-17页 |
| ·阵列波导光栅(AWG) | 第17页 |
| ·波长可调谐光滤波技术 | 第17-19页 |
| ·光网络的接点器件 | 第19-23页 |
| ·OADM节点 | 第19-20页 |
| ·OXC器件 | 第20-23页 |
| ·光源与光放大器件 | 第23-26页 |
| ·光源器件 | 第23-25页 |
| ·光放大器件 | 第25-26页 |
| ·对于高浓度稀土元素对镱/饵放大器件负面效应的分析 | 第26-31页 |
| ·Yb/Er共掺杂传输模型 | 第27页 |
| ·Yb/Er共掺杂传输方程 | 第27-28页 |
| ·高浓度的稀土元素的负面效应与抑制策略 | 第28-31页 |
| 3 WDM光网络组网技术 | 第31-42页 |
| ·WDM光网络的分层体系 | 第31-32页 |
| ·WDM全光网络结构 | 第32-34页 |
| ·光网络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 | 第34-42页 |
| ·物理拓扑形式 | 第34-37页 |
| ·逻辑拓扑形式 | 第37-38页 |
| ·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的适配 | 第38-40页 |
| ·网络的生存性问题 | 第40-42页 |
| 4 WDM中的波长变换技术 | 第42-50页 |
| ·波长变换技术是实现WDM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 第42-43页 |
| ·波长变换技术的分类 | 第43页 |
| ·几种全光波长变换技术的分析 | 第43-46页 |
| ·基于交叉增益调制(XGM)的波长变换 | 第43-45页 |
| ·基于交叉相位调制(XPM)的波长变换 | 第45-46页 |
| ·基于混频效应的波长变换 | 第46-47页 |
| ·波长变换技术对网络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 ·对组网网技术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第48页 |
| ·对网络管理的影响 | 第48-50页 |
| 5 WDM光网络路由算法分析 | 第50-68页 |
| ·WRON的优点 | 第50-51页 |
| ·RWA算法的参数 | 第51-53页 |
| ·现在流行RWA算法的分类与比较 | 第53-57页 |
| ·静态算法vs动态算法 | 第53-54页 |
| ·分解算法vs并行算法 | 第54-55页 |
| ·几种典型动态RWA算法 | 第55-57页 |
| ·一种基于Dijkstra算法的RWA的综合优化法 | 第57-68页 |
| ·Dijkstra算法基本原理 | 第57-60页 |
| ·一种适用高流量减少阻塞率的动态FJ算法 | 第60页 |
| ·基于全部节点具有波长变换能力网络的FJ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 ·对于中小规模高流量网络基于Dijkstra的综合优化法 | 第62-64页 |
| ·算法的仿真平台与仿真分析 | 第64-68页 |
| 6 结论 | 第68-69页 |
| ·总结 | 第68页 |
| ·前景与展望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