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我国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与建设 | 第9-10页 |
·商业步行街设计的现状及分析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7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4-15页 |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 场所精神与铺地 | 第17-37页 |
·场所精神 | 第17-18页 |
·场所精神的感知 | 第18-23页 |
·感知 | 第18-21页 |
·认同 | 第21-23页 |
·场所精神的形成 | 第23-26页 |
·场所精神与城市文脉 | 第23-25页 |
·场所精神与地域特色 | 第25-26页 |
·铺地的特性 | 第26-31页 |
·功能作用 | 第26-29页 |
·视觉特性 | 第29-30页 |
·空间特性 | 第30-31页 |
·场所精神在铺地设计中的表达 | 第31-37页 |
·空间 | 第32-33页 |
·尺度与节奏 | 第33-34页 |
·色彩 | 第34-35页 |
·质感 | 第35-37页 |
3.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类型及其铺地特点 | 第37-46页 |
·不同空间形态类型的商业步行街 | 第37-40页 |
·开放式商业步行街 | 第37-38页 |
·全封闭式商业步行街 | 第38-39页 |
·半封闭式商业步行街 | 第39-40页 |
·不同交通类型的商业步行街 | 第40-41页 |
·完全商业步行街 | 第40页 |
·半商业步行街 | 第40-41页 |
·公交步行商业街 | 第41页 |
·不同地域文化类型的商业步行街 | 第41-43页 |
·梯街(巴蜀文化) | 第41-42页 |
·水巷(江南文化) | 第42页 |
·骑楼(岭南文化) | 第42-43页 |
·从形成的背景和建设过程来划分商业步行街 | 第43-46页 |
·传统商业步行街 | 第43-44页 |
·现代商业步行街 | 第44-46页 |
4. 商业步行街铺地设计的方法及步骤 | 第46-64页 |
·商业步行街铺地设计的方法 | 第46-58页 |
·商业步行街铺地的地域性设计 | 第46-48页 |
·商业步行街铺地的功能性设计 | 第48-52页 |
·商业步行街铺地的艺术性设计 | 第52-58页 |
·商业步行街铺地设计的步骤 | 第58-64页 |
·铺地的方案设计阶段 | 第58-61页 |
·铺地的详细设计阶段 | 第61页 |
·铺地的施工图设计阶段 | 第61-64页 |
5. 商业步行街铺地设计研究的运用—以延安市枣园新天地商业步行街设计为例 | 第64-76页 |
·延安市地域文化 | 第64-65页 |
·黄土文化 | 第64页 |
·黄土风情 | 第64-65页 |
·延安市枣园新天地商业步行街的概述 | 第65-66页 |
·项目概况 | 第65页 |
·环境现状 | 第65-66页 |
·枣园新天地商业步行街的总体设计 | 第66-69页 |
·指导思想 | 第66页 |
·指导原则 | 第66页 |
·功能结构和布局 | 第66-69页 |
·枣园新天地商业步行街的铺地设计 | 第69-76页 |
·方案设计阶段 | 第69-72页 |
·详细设计阶段 | 第72-73页 |
·施工图设计阶段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参考图片 | 第81-83页 |
附录: 延安市枣园新天地商业步行街铺地设计 | 第83-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