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37页 |
·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重要意义 | 第18-21页 |
·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概况 | 第21-35页 |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国外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 | 第24-29页 |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 第29-3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5-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 第37-44页 |
·生态农业的概念 | 第37-40页 |
·国内外生态农业概念辨识 | 第37-38页 |
·生态农业概念的完善过程 | 第38-39页 |
·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 | 第39-40页 |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 | 第40页 |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 第40-44页 |
·追求的是综合效益目标,而非单一的环境目标 | 第40-41页 |
·强调合理增加投入,而不是系统自我维持 | 第41页 |
·强调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涉及面宽,更加综合与多元化 | 第41-42页 |
·注重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并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 第42页 |
·具有鲜明而丰富的区域特色 | 第42-43页 |
·具有显著的政府参与特色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比较与启示 | 第44-59页 |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 第44-51页 |
·产生与发展背景 | 第44-45页 |
·生态农业发展实践 | 第45-47页 |
·典型国家和地区生态农业概况 | 第47-50页 |
·生态农业产品市场状况 | 第50-51页 |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 第51-54页 |
·产生背景 | 第51页 |
·发展里程 | 第51-53页 |
·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53-54页 |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差异 | 第54-57页 |
·背景 | 第54-56页 |
·内涵 | 第56页 |
·速度与规模 | 第56-57页 |
·国外生态农业的启示与借鉴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辨析 | 第59-76页 |
·生态农业理论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概念缺陷剖析 | 第59-60页 |
·理论体系瑕疵剖析 | 第60-61页 |
·模式的资源环境制约 | 第61-64页 |
·水资源短缺 | 第61-62页 |
·耕地资源退化 | 第62页 |
·能源危机加剧 | 第62页 |
·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 第62-64页 |
·模式的技术制约 | 第64-68页 |
·先进、安全、适用的农业生物技术 | 第64-65页 |
·环境友好型肥药技术 | 第65-66页 |
·病虫草害的生态控制技术 | 第66-67页 |
·物料精准化投入技术 | 第67-68页 |
·生态农业标准化与国际化 | 第68页 |
·模式的产业基础制约 | 第68-70页 |
·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薄弱 | 第68-69页 |
·强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产业创新的利弊兼而有之 | 第69-70页 |
·生态农业的政策制约因素 | 第70-72页 |
·农村土地经营体制 | 第70页 |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 第70-72页 |
·生态农业的管理机制制约 | 第72-73页 |
·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 | 第72页 |
·科技示范与推广体系 | 第72页 |
·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制约 | 第72-73页 |
·生态农业的社会学制约 | 第73-76页 |
·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 | 第73-74页 |
·生态农业与“三农”问题 | 第74-75页 |
·农民生产观念与素质制约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生态农业理论体系探讨 | 第76-106页 |
·生态农业理论的学科基础 | 第76-79页 |
·生态学科群 | 第76-77页 |
·资源环境学科群 | 第77页 |
·农学学科群 | 第77-78页 |
·经济学科群 | 第78页 |
·工程学科群 | 第78-79页 |
·生态农业若干重要科学问题探讨 | 第79-84页 |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定位 | 第79-80页 |
·发展特色与同国际接轨的关系 | 第80-81页 |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选择 | 第81-82页 |
·规范化、标准化是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 第82页 |
·农民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 | 第82-83页 |
·建设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 第83-84页 |
·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研究 | 第84-106页 |
·理论创新 | 第84-90页 |
·生态农业战略、道路与途径 | 第90页 |
·区域生态农业理论模式与内涵探讨 | 第90-98页 |
·生态农业评价方法 | 第98-106页 |
第六章 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 第106-135页 |
·生态农业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 第106-108页 |
·总体思路 | 第106-107页 |
·战略构架 | 第107-108页 |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 第108-114页 |
·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 第108-109页 |
·产业化战略框架内容 | 第109-110页 |
·产业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 第110-114页 |
·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升级战略 | 第114-119页 |
·技术支撑现状与主要制约因素 | 第114-115页 |
·技术升级战略框架内容 | 第115-116页 |
·技术升级的重点领域 | 第116-119页 |
·管理与政策保障战略 | 第119-120页 |
·生态农业区域推进战略 | 第120-129页 |
·生态农业区域差异 | 第120-121页 |
·生态农业区域推进战略框架 | 第121-122页 |
·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要点 | 第122-129页 |
·战略对策 | 第129-135页 |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第129-130页 |
·强化政策与投入体系 | 第130-131页 |
·理顺社会参与机制 | 第131-132页 |
·创新管理与组织模式 | 第132-135页 |
第七章 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研究 | 第135-165页 |
·生态农业模式现状分析 | 第135-148页 |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 第135页 |
·生态农业主体模式剖析 | 第135-138页 |
·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剖析 | 第138-142页 |
·生态农业区域模式剖析 | 第142-148页 |
·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探讨 | 第148-151页 |
·创新原则 | 第148-149页 |
·优良模式推广效果的内在制约机制分析 | 第149-151页 |
·生态农业总体发展模式 | 第151-156页 |
·产业模式 | 第151-153页 |
·技术模式 | 第153-154页 |
·管理模式 | 第154-156页 |
·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156-165页 |
·东北区 | 第156-157页 |
·黄淮海区 | 第157-158页 |
·黄土高原区 | 第158-159页 |
·长江中下游区 | 第159-161页 |
·西南区 | 第161页 |
·华南区 | 第161-162页 |
·西北区 | 第162-164页 |
·青藏高寒农业区 | 第164-165页 |
第八章 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研究 | 第165-181页 |
·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 第165-167页 |
·国外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 第165-166页 |
·国内生态农业评价进展 | 第166-167页 |
·评价原则 | 第167-168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67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67-168页 |
·科学与实用原则 | 第168页 |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 第168页 |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 第168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168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8-172页 |
·构建方法 | 第168-16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169-170页 |
·权重确定 | 第170-172页 |
·评价实例简析 | 第172-181页 |
·市级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芜湖市为例 | 第172-174页 |
·县级区域生态农业评价-以德清县为例 | 第174-177页 |
·乡、镇级生态农业评价-以陈贵镇为例 | 第177-181页 |
第九章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与管理模式 | 第181-192页 |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分析 | 第181-184页 |
·政策法规体系 | 第181-182页 |
·组织管理机制 | 第182-183页 |
·社会参与机制 | 第183页 |
·薄弱环节 | 第183-184页 |
·生态农业未来政策取向 | 第184-185页 |
·生态农业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 第185-189页 |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分析 | 第185-188页 |
·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 第188-189页 |
·生态农业重大保障措施 | 第189-192页 |
·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 | 第189页 |
·加强组织管理与服务 | 第189-190页 |
·加强生态农业资金投入 | 第190页 |
·加强生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 第190-192页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92-199页 |
·主要结论 | 第192-198页 |
·创新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的必要性 | 第192-193页 |
·理论体系创新 | 第193-194页 |
·战略体系探索 | 第194-196页 |
·生态农业模式 | 第196-197页 |
·评价体系 | 第197页 |
·保障体系与管理模式 | 第197-198页 |
·讨论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作者简介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