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现实需求 | 第12页 |
| ·发展需要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农业推广体制改革的需要 | 第12-13页 |
| ·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第13页 |
| ·发挥杨凌科教优势的需要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 ·农业科技推广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 ·农业科技推广性质及职能定位 | 第19-21页 |
| ·农业科技推广性质 | 第19-20页 |
| ·农业科技推广的功能 | 第20-21页 |
|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 ·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第22-25页 |
| ·需要理论 | 第25-26页 |
| ·具体行为改变理论 | 第26-27页 |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35页 |
| ·联单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 ·历史与现状 | 第30-31页 |
|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特点 | 第31-32页 |
|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问题 | 第32-35页 |
|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 第32页 |
| ·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渠道单一 | 第32-33页 |
| ·管理体系不顺 | 第33页 |
|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 第33-34页 |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第34页 |
| ·推广队伍不稳,知识结构老化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借鉴 | 第35-41页 |
|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类型 | 第35-37页 |
| ·一般推广方式 | 第35页 |
| ·培训和访问推广方式 | 第35页 |
| ·大学推广模式 | 第35页 |
|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 第35-36页 |
| ·参与推广方式 | 第36页 |
| ·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 第36页 |
| ·费用共担方式 | 第36页 |
| ·项目推广方式 | 第36-37页 |
| ·美国农业推广模式例证分析 | 第37-38页 |
| ·法律基础 | 第37页 |
| ·组织形式 | 第37页 |
| ·推广人员 | 第37-38页 |
| ·推广经费 | 第38页 |
|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来源 | 第38页 |
| ·国外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及杨凌的借鉴 | 第38-41页 |
|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 | 第38-39页 |
|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第39页 |
| ·发挥科教单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 第39页 |
|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和实践 | 第41-49页 |
| ·杨凌科技推广优势分析 | 第41-42页 |
| ·区位优势明显 | 第41页 |
| ·农科教结合紧密 | 第41页 |
| ·学校与示范区高度融合 | 第41页 |
| ·示范网络健全 | 第41页 |
| ·示范基地特色鲜明 | 第41-42页 |
| ·杨凌科技推广模式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 ·农业专家大院 | 第42-45页 |
|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第45-46页 |
| ·杨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类型 | 第46-49页 |
| ·政府支持型 | 第46-47页 |
| ·大学示范型 | 第47页 |
| ·企业带动型 | 第47页 |
| ·协会组织型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杨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建 | 第49-54页 |
| ·基本思路 | 第49页 |
| ·模式框架 | 第49页 |
| ·拟建方案 | 第49-51页 |
| ·总体目标 | 第49-50页 |
| ·实施内容 | 第50-51页 |
| ·推广方式 | 第51页 |
|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51-54页 |
| ·管理体制 | 第51-52页 |
| ·运行机制 | 第52页 |
| ·经费保障机制 | 第52-54页 |
| 第七章 杨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保障措施 | 第54-55页 |
| ·加强校区合作,为推广模式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 第54页 |
| ·建立坚实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为推广模式创建提供技术保障 | 第54页 |
|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推广模式创建提供经费保障 | 第54页 |
| ·建立精干高效的科技推广队伍,为推广模式创建提供人才保障 | 第54-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