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3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1-13页 |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7页 |
| ·盆地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演化史 | 第13-14页 |
| ·基底形成期 | 第13-14页 |
| ·地台稳定升降期 | 第14页 |
| ·陆盆演化阶段 | 第14页 |
| ·内陆盆地形成阶段 | 第14页 |
| ·晚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演化背景及区域沉积特征 | 第14-17页 |
| 2 研究区长6、长8沉积相 | 第17-41页 |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17-20页 |
| ·岩石类型与岩石相 | 第17-18页 |
| ·岩石颜色 | 第18页 |
| ·沉积结构与沉积构造 | 第18-20页 |
| ·生物学标志 | 第20页 |
| ·野外典型露头剖面沉积相 | 第20-28页 |
| ·盆地西南缘典型野外露头剖面 | 第21-25页 |
| ·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沉积体系 | 第25-26页 |
| ·盆地南部与东南缘典型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 第26-28页 |
| ·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 | 第28-38页 |
|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28-34页 |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34-37页 |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7-38页 |
|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8-41页 |
| ·区域古地理沉积背景 | 第38-39页 |
| ·长8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9-40页 |
| ·长6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0-41页 |
| 3 古水流与物源方向分析 | 第41-58页 |
| ·周缘剖面古水流方向测定及其结果 | 第41-46页 |
| ·盆地西南缘典型剖面 | 第41-43页 |
| ·盆地东部、东北部与东南缘典型剖面 | 第43-46页 |
| ·研究区邻区及盆地周缘古水流方向分析 | 第46页 |
| ·研究区长6、长8沉积期的物源方向分析 | 第46-58页 |
| ·砂岩骨架碎屑成分及其特征 | 第46-49页 |
| ·砂岩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平面分布规律 | 第49-55页 |
| ·地层砂地比值及其平面展布特征 | 第55-58页 |
| 4 源区性质讨论 | 第58-75页 |
| ·砂岩轻矿物指示的源区岩性特征 | 第59页 |
| ·砂岩重矿物指示的源区岩性特征 | 第59-60页 |
| ·砂岩碎屑阴极发光指示的源区特征 | 第60-62页 |
| ·地球化学源区特征分析 | 第62-70页 |
| ·西峰一合水地区长8、长6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63页 |
| ·野外各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7页 |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67-69页 |
| ·地球化学指示的源区特征 | 第69-70页 |
| ·源区构造背景及母岩性质讨论 | 第70-75页 |
| ·源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70-71页 |
| ·源区母岩性质讨论 | 第71-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