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Agent技术在对等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 第8页 |
| ·未来的方向与关键的技术 | 第8-9页 |
| ·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 第9-12页 |
| ·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文章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MAPS整体框架 | 第12-20页 |
| ·MAPS框架 | 第12-15页 |
| ·用户 | 第12-13页 |
| ·主机 | 第13-14页 |
| ·Agent | 第14页 |
| ·网络 | 第14-15页 |
| ·MAPS形式化描述 | 第15页 |
| ·MAPS系统的相关技术 | 第15-20页 |
| ·Agent技术 | 第15-16页 |
| ·对等网络(P2P)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MAPS中移动Agent的设计 | 第20-30页 |
| ·Agent运行环境——ARE | 第20-21页 |
| ·Agent的结构 | 第21-24页 |
| ·Agent的相关操作 | 第24-28页 |
| ·Agent创建 | 第24-25页 |
| ·Agent移动 | 第25-26页 |
| ·Agent的执行 | 第26-27页 |
| ·Agent的停靠(Docking) | 第27-28页 |
| ·Agent的回收 | 第28页 |
| ·Agent生命周期模型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系统通信机制 | 第30-47页 |
| ·MAPS系统通信体系结构 | 第30-31页 |
| ·AS系统通信协议 | 第31-34页 |
| ·Agent的命名和寻址 | 第31-32页 |
| ·同步通信 | 第32-33页 |
| ·异步通信 | 第33-34页 |
| ·AS之间的通信 | 第34页 |
| ·Jxta及其通信机制 | 第34-39页 |
| ·简述 | 第34-35页 |
| ·Jxta核心构件 | 第35-38页 |
| ·Jxta通信机制 | 第38-39页 |
| ·P2P网络通信机制 | 第39-47页 |
| ·内容发布 | 第39-41页 |
| ·对等主机查找发现协议 | 第41-42页 |
| ·DDI查询 | 第42-46页 |
| ·建立管道通信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第47-59页 |
| ·有关Agent的类设计 | 第47-53页 |
| ·Agent系统类设计 | 第47-52页 |
| ·Agent系统接口 | 第52-53页 |
| ·对等网络通信接口设计 | 第53-59页 |
| ·网络通信方法描述 | 第53-58页 |
| ·网络通信的接口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系统安全性 | 第59-64页 |
| ·MAPS的安全性研究 | 第59-60页 |
| ·安全措施 | 第60-64页 |
| ·加密机制 | 第60-61页 |
| ·认证机制 | 第61-63页 |
| ·授权访问 | 第63-64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69页 |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