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白颈长尾雉空间生态学研究--栖息地、分布、密度与集合种群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插图索引第10页
列表索引第10-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16页
   ·栖息地片段化与空间生态学第11-13页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现状第13-14页
   ·白颈长尾雉空间生态学研究及其意义第14-16页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物种概况第16-21页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第16-19页
   ·研究物种概述第19-21页
第3章 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研究第21-33页
   ·前言第21-22页
   ·研究方法第22-25页
     ·栖息地斑块提取第22-23页
     ·栖息地斑块的景观指数分析第23-24页
     ·栖息地斑块的层次网络结构分析第24-25页
   ·结果第25-28页
     ·栖息地斑块系统及其景观指数第25-27页
     ·栖息地斑块的层次网络结构第27-28页
   ·讨论第28-33页
     ·栖息地丧失与片段化第28-30页
     ·开化县白颈长尾雉栖息地丧失与片段化原因第30-31页
     ·3S技术与栖息地研究第31-33页
第4章 白颈长尾雉分布与生境斑块特征的关系第33-44页
   ·前言第33-34页
   ·研究方法第34-36页
     ·确定栖息地斑块系统及景观参数第34-35页
     ·白颈长尾雉分布野外调查第35-36页
     ·数据分析第36页
   ·结果第36-40页
     ·斑块特征间相关性第37-38页
     ·斑块特征影响斑块占有第38页
     ·斑块占有回归模型第38-40页
   ·讨论第40-44页
     ·面积效应第40-42页
     ·隔离效应第42-43页
     ·植被因素第43页
     ·其它因素第43-44页
第5章 栖息地特征对白颈长尾雉相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第44-52页
   ·前言第44-45页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第45-47页
     ·研究区概况第45页
     ·栖息地斑块划分第45页
     ·斑块内种群相对大小测定第45-46页
     ·景观连接度与干扰度指标第46-47页
     ·数据计算与分析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斑块总体特征第47-48页
     ·植被特征的主成分分析第48-49页
     ·斑块占有主要的影响因子第49页
     ·相对种群密度回归模型第49-50页
   ·讨论第50-52页
第6章 白颈长尾雉集合种群研究第52-67页
   ·前言第52-54页
   ·研究方法第54-56页
     ·集合种群模型第54-55页
     ·模型基础数据准备与分析第55-56页
   ·结果第56-62页
     ·集合种群标准模型分析第56-58页
     ·a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8-59页
     ·b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9-60页
     ·y参数敏感性分析第60页
     ·两种斑块间邻近距离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区域随机分析第61-62页
   ·讨论第62-67页
     ·IFM集合种群模型第62-64页
     ·加强斑块间扩散研究第64-65页
     ·区域随机影响第65-67页
第7章 基于集合种群的斑块间扩散距离研究第67-73页
   ·前言第67-68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应用软件平台第68页
     ·数据来源第68-69页
     ·技术原理与方法第69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1页
     ·软件程序及其界面第69-70页
     ·程序计算结果第70-71页
   ·讨论第71-73页
第8章 白颈长尾雉保护研究第73-80页
   ·前言第73页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数据来源第73-76页
     ·研究方法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77页
   ·讨论第77-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区位研究
下一篇:论国际商务合同英译汉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