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论上海边缘社区的和合发展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6页
 1.研究意义第20页
   ·理论意义第20页
   ·实践意义第20页
 2.基本概念第20-29页
   ·上海的概念第20-21页
   ·边缘社区的概念界定第21-24页
     ·城市边缘区的基本概念第21-22页
     ·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点第22页
     ·社区的概念与内涵第22-24页
   ·和合第24-26页
     ·和合的概念第24-25页
     ·和合思想的基本内涵第25-26页
     ·和合学的创建第26页
   ·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基本涵义第26-27页
   ·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基本条件第27-29页
     ·公正平等第27页
     ·互惠互利第27页
     ·缩小差距第27-28页
     ·科学发展第28页
     ·城乡统筹第28-29页
 3.研究基础第29-34页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9-32页
     ·社会整合理论第29-30页
     ·社会分层理论第30页
     ·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第30-31页
     ·社会分层与社区关系研究第31-32页
     ·社会生态学的共生理论第32页
   ·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2页
   ·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2-33页
     ·帕累托最优原则第33页
     ·补偿原则第33页
     ·社会福利函数第33页
   ·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3页
   ·已有的相关研究第33-34页
 4.研究方法第34-36页
   ·基于"空间"与"社会"关系范畴的研究第34页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相结合第34页
   ·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典型实证研究相结合第34-35页
   ·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第35页
   ·综合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第35-36页
第二章 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现实问题第36-75页
 1.上海边缘社区空间发展的总体特征第37-48页
   ·高速蔓延第37-41页
     ·主要表现第37-40页
     ·引发的主要问题第40-41页
   ·无序建设第41-44页
     ·不同层次居住用地无序和无机并置第41-42页
     ·道路交通建设与居住增长不相匹配第42页
     ·公共设施建设与居住增长不相匹配第42-43页
     ·产业经济发展与居住增长不相匹配第43页
     ·就业岗位布局与居住增长不相匹配第43-44页
   ·无机破碎第44-48页
     ·表现在居住主体方面第44页
     ·表现在空间形态方面第44-47页
     ·表现在户籍管理方面第47页
     ·表现在土地权属方面第47-48页
     ·表现在产业布局方面第48页
 2.上海边缘社区不同群体及其居住的主要特征和问题第48-65页
   ·高端居住型群体与高端别墅型社区第50-52页
     ·高端居住型群体逐渐规模化第50页
     ·高端别墅物业规模逐年扩大第50页
     ·高端别墅型社区的负面影响第50-52页
   ·主动改善型群体与中高档商品房社区第52-53页
     ·基本概念第52页
     ·主要类型第52-53页
   ·被动外迁型群体与拆迁配套社区第53-57页
     ·被动外迁型群体的主要特征第53-54页
     ·配套房建设基本政策和规模第54页
     ·配套住房建设的特点与问题第54-56页
     ·关于配套商品房的若干争论第56-57页
   ·失地安置型群体与农民安置社区第57-59页
     ·心态不大平衡第57-58页
     ·就业较为困难第58页
     ·生活受到影响第58-59页
     ·征地矛盾激增第59页
     ·保障有待完善第59页
   ·外来借住型群体与边缘自生社区第59-63页
     ·工作性质的边缘性第60页
     ·居住分布的边缘性第60页
     ·居住质量的边缘性第60-61页
     ·社会地位的边缘性第61-62页
     ·社会心态的边缘性第62页
     ·社会保障的边缘性第62-63页
     ·边缘性的继承与扩展第63页
   ·企业城镇定居型群体与企业城镇型社区第63页
   ·原地务农型群体与农民聚居社区第63-65页
 3.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潜在趋向第65-69页
   ·居住分异第65-66页
   ·社会侵入第66页
   ·社会隔离第66-67页
   ·社会排斥第67页
   ·社会结构刚性化第67-68页
   ·空间"马太效应"第68-69页
 4.巴黎郊区骚乱与美国城市冲突对上海的启示第69-71页
   ·巴黎郊区骚乱的的社会空间机理第69页
   ·美国社会隔离机制的存在与扩大第69-70页
   ·对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重要启示第70-71页
     ·重视城市移民因素第70-71页
     ·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供应方式第71页
     ·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战略并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第71页
 5.本章小结第71-75页
第三章 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内在机理第75-126页
 1.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第76-92页
   ·政府第76-87页
     ·关于边缘社区发展战略选择第76-78页
     ·政府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第78-79页
     ·政府宏观调控的被动与滞后第79-80页
     ·对地方政府价值取向的分析第80-84页
     ·城市规划调控的缺位与整合第84-87页
   ·开发企业第87-90页
     ·开发企业在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87-88页
     ·追求利润是开发企业的根本诉求第88-89页
     ·开发企业对土地趋之若鹜第89页
     ·高收入群体是市场的宠儿第89页
     ·弱势群体住房问题难以得到开发企业的关注第89-90页
     ·居住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商的偏好第90页
   ·民间社会第90-92页
     ·公共参与的增加推动社区的发展第90-91页
     ·住宅自由选择促进居住品质提升第91页
     ·居民财富分化加剧空间分异趋势第91-92页
     ·弱势群体规模与影响力不成正比第92页
     ·民间社会对项目开发的评价缺失第92页
 2.上海不同类型边缘社区的形成与互动机理解析第92-111页
   ·城市社区分化与多元化发展第92-95页
     ·城市社区分化的主要内容第92-93页
     ·城市社区分化的意义辨析第93页
     ·城市社区分化的具体表现第93-95页
   ·关于高端居住型群体与高端别墅类社区的综合分析第95-98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形成过程第95页
   ·2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空间分布第95-96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居住主体第96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基本特点第96-97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基本类型第97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正面效应第97页
     ·高端别墅类社区的社会争论第97-98页
   ·关于主动改善型群体与中高档商品房社区的综合分析第98-102页
     ·主动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基本概念第98-99页
     ·对城市住房过滤理论的应用分析第99-100页
     ·改善居住条件是外迁的主要目的第100页
     ·主动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初步预测第100-102页
   ·关于被动外迁型群体与拆迁配套社区的综合分析第102-103页
     ·形成背景的分析第102-103页
     ·开发企业的态度第103页
     ·政府的基本取向第103页
   ·关于失地安置型群体与农民安置社区的综合分析第103-105页
     ·生活质量与改善型诉求存在差距第103-104页
     ·市民化进程滞后于居住方式转变第104页
     ·对土地征用矛盾产生根源的分析第104-105页
   ·关于外来借住型群体与边缘自生社区的综合分析第105-108页
     ·关于外来借住群体的综合分析第105-106页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辨析第106-107页
     ·外来借住群体融入城市的进程第107-108页
   ·关于企业城镇定居型群体与企业城镇社区的分析第108-109页
   ·关于原住务农型群体与农民聚居社区的综合分析第109-111页
     ·上海农村发展的思路要点第109-110页
     ·"三个集中"是主要方向第110-111页
 3.边缘社区主要社会关系与内在机理分析第111-124页
   ·边缘社区主要社会关系解析第111-121页
     ·农民与市民第111-114页
     ·富人与穷人第114-116页
     ·本地居民与外来人群第116-120页
     ·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第120-121页
   ·边缘社区人际关系的内在机理第121-124页
     ·对话与沟通第121-122页
     ·适应与同化第122页
     ·合作与竞争第122-124页
     ·尊重与友善第124页
     ·认同与融和第124页
 4.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四章 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社区建设观第126-152页
 1. 广义社区建设的概念和特点第127-132页
   ·当前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第127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第127-128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第128-129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第129-132页
 2. 广义社区建设的机制研究第132-151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社会整合机制第132-135页
     ·社区整合机制的基本概念第132页
     ·社区整合机制的主要特征第132-133页
     ·加强社区整合的现实意义第133页
     ·社区整合机制的目标取向第133-134页
     ·社区整合机制的主要措施第134-135页
   ·广义杜区建设的社区参与机制第135-138页
     ·利益表达是社区参与的核心第135-136页
     ·社区参与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第136-138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利益调谐机制第138-143页
     ·关注外来流动群体的现实利益第138-140页
     ·关注失地安置群体的直接利益第140-143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第143-148页
     ·提倡面向居民的住房补贴机制第144-145页
     ·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第145-147页
     ·其它保障制度建设第147-148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社会服务机制第148-149页
     ·提供综合服务第148页
     ·促进社区服务的功能和资源整合第148-149页
     ·不断完善社区设施指标第149页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第149页
   ·广义社区建设的制度规范机制第149-151页
 3.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第五章 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思路与发展策略第152-188页
 1. 边缘社区空间规划的总体思路——有机整合第153-167页
   ·有机整合之有限扩展第153-160页
     ·设置增长边界第154-155页
     ·设置建设禁区第155-156页
     ·设里增长节点第156-158页
     ·鼓励内部填充第158-159页
     ·加强土地管理第159-160页
   ·有机整合之有机“正和”第160-163页
     ·边缘社区与中心城的有机“正和”第160-161页
     ·边缘社区与周边地区的有机“正和”第161-162页
     ·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有机“正和”第162-163页
   ·有机整合之有序生长第163-166页
     ·科学编制空间发展的时序规划第163-164页
     ·妥善掌握生长要素的协同关系第164-165页
     ·有效控制建设发展的整体节奏第165-166页
   ·有机整合之有效协调第166-167页
     ·关于冲突界面的分析第166页
     ·梯度空间模型第166-167页
     ·楔入介质模型第167页
     ·和谐共生模型第167页
 2.城市型空间发展策略第167-187页
   ·复合—紧决的“功能—空间”发展策略第168-174页
     ·功能复合化策略第168-172页
     ·空间紧凑化策略第172-174页
   ·有机混合的“社会—空间”发展策略第174-179页
     ·有机混居的基本内涵第174-175页
     ·有机混居的理论分析第175-176页
     ·有机混居的空间模式分析第176-177页
     ·适度混居的规划引导第177-179页
   ·铺展—极化—网络化—活化的“空间—时间”发展策略第179-182页
     ·铺展——突破依始第179-180页
     ·极化——形成中心第180页
     ·网络化——形成有机结构第180-182页
     ·活化—生成有机体第182页
   ·多中心网络化的“居住—配套”发展策略第182-187页
     ·大容—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第182-185页
     ·道路交通网格化规划建设第185页
     ·公共服务设施多心化建设第185-187页
 3.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188-204页
 1. 创新性的主要表现第189-190页
   ·创造性地以和合学思想为墓础提出上海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第189页
   ·创造性地对边缘社区居住人群和社区类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第189页
   ·创造性地提出针对边缘社区特点的广义社区建设理念和机制第189页
   ·创造性地提出边缘社区空间有机整合的思路和城市型空间发展策略第189-190页
 2.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90-193页
   ·提出了上海边缘社区和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第190页
   ·分析归纳了边缘社区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征第190页
   ·分析归纳了边缘社区的社会群体和社区类型第190页
   ·分析归纳了巴黎郊区骚乱等案例以及上海边缘社区发展的启示第190页
   ·分析了三种力t在边缘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机理第190-191页
   ·分析了不同类型边缘社区的形成机理和相互关系第191页
   ·分析了边缘社区的主要杜会关系及其内在机理第191页
   ·提出并论述了广义社区建设观第191页
   ·建构并论述了广义社区建设的六大机制第191页
   ·提出井论述了有机整合的边缘社区空间规划观第191页
   ·提出并论述了城市型边缘社区空间发展策略第191-193页
 3.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第193-204页
   ·城市规划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第193-198页
     ·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社会公平第194-196页
     ·城市规划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第196-197页
     ·城市规划必须促进社会发展第197-198页
   ·城市规划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社区规划的研究第198-201页
     ·当前社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8-199页
     ·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的理论转型第199页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方法转型第199-201页
     ·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必要性第201页
   ·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对边缘社区和合发展至关主要第201-203页
     ·将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第201-202页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第202-203页
     ·深化边缘地区规划管理第203页
   ·大城市边缘社区发展问题亟待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第203-204页
附录 关于边缘社区空间组织相关理论与模式研究综述第204-223页
 1.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的相关理论综述第205-212页
   ·居住空间宏观组织理论第205-209页
   ·居住空间微观组织理论第209-212页
 2.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212-217页
   ·经济学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研究第212-213页
   ·人文生态学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研究第213-214页
   ·行为学对城市居住分异机制的研究第214-216页
   ·政治经济学对城市居住分异机制的研究第216-217页
 3.大城市边缘空间组织的模式分析第217-223页
   ·伦敦:绿带+独立新城发展模式第217页
   ·巴黎:轴向快速交通+新城发展模式第217-218页
   ·东京:依托链状交通系统多中心发展模式第218-219页
   ·莫斯科: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模式第219-220页
   ·韩国:建设新城促进多中心发展第220-221页
   ·香港:轨道交通-高密度社区多中心发展模式第221-223页
参考文献第223-231页
致谢第231-23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32页

论文共2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澄江~江川段工程经济评价及融资渠道分析
下一篇: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