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及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第13-14页 |
| ·主要数据来源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进展 | 第15-24页 |
| ·国外旅游资源评价进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技术 | 第16页 |
|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进展 | 第16-21页 |
| ·定性评价 | 第16-17页 |
| ·资源要素适宜性定量评价 | 第17-18页 |
| ·综合性的定量建模评价 | 第18-21页 |
|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设计 | 第24-31页 |
|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 第24-26页 |
| ·已有的分类模型 | 第24-25页 |
| ·本篇的分类模型 | 第25页 |
| ·旅游资源单体的界定 | 第25页 |
|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 第26页 |
| ·基于资源单体的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 第26页 |
| ·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方法 | 第26页 |
|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 | 第26-31页 |
| ·旅游资源价值观 | 第27-28页 |
|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构成 | 第28-29页 |
|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的方法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方法 | 第31-35页 |
| ·国标旅游资源分类 | 第31-33页 |
| ·国标评价法 | 第33-35页 |
| ·旅游资源单体的评分 | 第33-34页 |
| ·旅游资源单体的等级划分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方法 | 第35-40页 |
| ·模糊聚类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 ·模糊数学与旅游资源评价 | 第35页 |
| ·模糊聚类的数学基础 | 第35-36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 ·模糊聚类的指标体系筛选 | 第36页 |
| ·指标释义 | 第36-37页 |
| ·模糊聚类的步骤 | 第37-40页 |
| ·数据变换处理 | 第37-38页 |
| ·标定 | 第38-39页 |
| ·聚类 | 第39-40页 |
| 第六章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 第40-49页 |
| ·旅行费用法 | 第40-42页 |
| ·旅行费用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页 |
| ·旅行费用法的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 ·旅行费用法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 ·条件价值法 | 第42-43页 |
| ·条件价值法概述 | 第42页 |
| ·条件价值法的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 ·条件价值法的适用范围 | 第43页 |
| ·市场比较法 | 第43-49页 |
| ·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4页 |
| ·市场比较法的主要参数 | 第44-47页 |
| ·市场比较法的适用范围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实现 | 第49-58页 |
| ·杭州市概况 | 第49页 |
| ·杭州市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 第49-51页 |
| ·旅游资源的丰度 | 第50页 |
| ·旅游资源的品质 | 第50-51页 |
| ·杭州市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 第51-58页 |
| ·模糊聚类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2页 |
| ·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 第52-54页 |
| ·求模糊等价矩阵 | 第54-55页 |
| ·模糊聚类 | 第55-5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 ·杭州市旅游资源评价的总结 | 第58页 |
| ·评价结果的利用探讨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