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手性1,1-联萘-2,2-二酚的合成及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联芳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4-46页
   ·联芳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4-33页
     ·还原偶合法第14-24页
       ·Ullmann型偶合反应第15-18页
         ·经典的Ullmann还原偶合反应第16页
         ·Ni和Pd催化还原Ullmann偶合反应第16-18页
       ·Stille偶合反应第18-19页
       ·Negishi偶合反应第19页
       ·Hiyama偶合反应第19页
       ·Suzuki偶合反应(或Suzuki-Miyaura偶合反应)第19-21页
         ·scCO_2(超临界CO_2)中的Suzuki偶合反应第20页
         ·水相中的Suzuki偶合反应第20页
         ·微波及超声波加速的Suzuki偶合反应第20-21页
         ·以离子液体为介质的Suzuki偶合反应第21页
         ·固相负载的Suzuki偶合反应第21页
       ·Kumada偶合反应(或Kharash偶合反应)第21-22页
       ·Liebeskind-Srogl偶合反应第22-23页
       ·Meyers噁唑啉型偶合反应第23页
       ·使用其它有机金属试剂的偶合反应第23-24页
     ·氧化偶合法第24-26页
       ·化学氧化偶合法中常用的催化剂第24-26页
       ·生物酶氧化偶合第26页
     ·其它方法第26-33页
       ·热二聚偶合第26页
       ·芳烃GB(Gomberg-Bachman)芳基化反应第26-27页
       ·Pschorr反应第27页
       ·芳基三氮烯自由基偶合第27页
       ·芳基肼和芳基硼酸自由基偶合反应第27页
       ·光引发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第27-28页
       ·辅助桥偶合法第28-29页
         ·手性碳–碳桥偶合法第28-29页
         ·内酯偶合法第29页
         ·磺酸酯桥偶合法第29页
       ·羟醛缩合与环化反应第29-30页
       ·合成TADDOL类衍生物第30-31页
       ·碳负离子诱导环转变法第31页
       ·亲核取代反应第31-32页
       ·通过分子内重排反应偶合第32-33页
       ·Heck型芳基化反应第33页
   ·手性BINOL的合成进展第33-43页
     ·手性合成技术第33-34页
     ·BINOL在合成中的应用第34-35页
     ·光学活性BINOL的制备第35-43页
       ·外消旋BINOL的拆分第35-38页
         ·外消旋BINOL的制备第35-37页
         ·外消旋BINOL的拆分第37-38页
       ·通过2-萘酚类底物的不对称氧化偶合第38-42页
         ·化学不对称氧化偶合第38-41页
         ·通过氰基铜酸盐中间体的分子内氧化偶合反应第41页
         ·电化学不对称氧化偶合第41-42页
         ·光催化不对称氧化偶合第42页
         ·生物酶不对称氧化偶合第42页
       ·通过1-萘基Grignard试剂与手性噁唑啉基萘间的亲核芳香取代反应第42-43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工作第43-44页
     ·研究意义第43页
     ·主要研究工作第43-44页
   ·本文中的符号及缩写第44-46页
第二章 手性诱导剂的合成与光学活性BINOL的制备第46-67页
   ·测试仪器与试剂第46-48页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第46页
     ·主要试剂及主要产品的物理性质第46-48页
   ·光学活性氨基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第48-52页
     ·(L)-脯氨酸乙酯(PEE)的合成第48-49页
     ·(L)-苯丙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第49-51页
       ·(L)-苯丙氨酸乙酯(PAEE)的合成第49页
       ·(L)-苯丙氨酸异丙脂盐酸盐(PAiPE·HCl)的合成第49-50页
       ·(L)-苯丙氨酸正丁酯(PAnBE)的合成第50-51页
     ·(L)-酪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第51-52页
       ·(L)-酪氨酸甲酯(TME)的合成第51页
       ·(L)-酪氨酸乙酯(TEE)的合成第51-52页
   ·光学活性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第52-55页
     ·(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的合成第52-53页
     ·(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ImED)第53-54页
     ·(1S),2-二(2-苯并咪唑)乙胺(BBImEA)合成第54页
     ·(1S),3-二(2-苯并咪唑)-1-丙胺(BBImPA)合成第54-55页
   ·光学活性BINOL的合成第55-59页
     ·(L)-(–)-α-苯乙胺作为手性诱导剂第55页
     ·(L)-脯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第55-56页
       ·FeCl_3·6H_2O作为催化剂第55-56页
       ·CuCl_2·2H_2O作为催化剂第56页
         ·四氢呋喃作为反应介质第56页
         ·水作作为反应介质第56页
     ·(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第56-57页
     ·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第57-58页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第58-59页
       ·以酪氨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制备BINOL第58-59页
         ·酪氨酸苯并咪唑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第58-59页
         ·2-萘酚的不对称氧化偶合反应第59页
       ·以二元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为手性诱导剂制备BINOL第59页
   ·Cu(II)–TriBEDA络合物催化2-萘酚氧化偶合制备(±)-BINOL第59-64页
     ·Cu(II)–TriBEDA络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59-64页
       ·配体TBEDA的合成第59-60页
       ·Cu–TriBEDA络合物的合成第60-61页
       ·TBEDA和Cu–TriBEDA晶体结构的测定第61-64页
     ·Cu(II)–TriBEDA络合物催化合成(±)-BINOL第64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吸水性能第64-67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合成第64-65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测定第65-67页
       ·吸水倍率的测定第65-66页
       ·吸水速率的测定第66-67页
第三章 氨基酸衍生物手性诱导效应的研究第67-86页
   ·光学活性BINOL的合成第67-75页
     ·(L)-(–)-α-苯乙胺作为手性诱导剂第67-68页
     ·(L)-脯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第68-70页
     ·(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第70-72页
     ·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第72-73页
     ·氨基酸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作为手性诱导剂第73-75页
       ·CuCl–BImpHPEA络合物化学式的分析第73-74页
       ·苯并咪唑类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分析第74-75页
   ·氧化偶合反应机理的研究第75-78页
   ·Cu(II)–TriBEDA的分子结构第78-84页
     ·配体TBEDA的分子结构第78-79页
     ·Cu–TriBEDA的分子结构第79-84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研究第84-86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红外谱图分析第84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BINOL阻聚性能的分析第84-85页
     ·(±)-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吸水性能第85-86页
第四章 几个酚类Mannich碱的合成第86-101页
   ·酚类Mannich产物的合成第87-88页
     ·2,5-二(吗啉基甲基)苯基-1,4-二酚(I)的合成第87页
     ·2,5-二(哌啶基甲基)苯基-1,4-二酚(II)的合成第87-88页
     ·1-(吗啉基甲基)-2-萘酚(III)的合成第88页
   ·晶体学数据的收集与结构的测定第88-89页
   ·晶体结构的解析第89-96页
     ·化合物I的分子结构第90-92页
     ·化合物II的分子结构第92-94页
     ·化合物III的分子结构第94-96页
   ·经典Manin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比较第96-99页
     ·经典Mannich反应的反应机理第96-97页
     ·改进的Mannich反应的反应机理第97-98页
     ·经典的Manni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比较第98-99页
   ·小结第99-101页
第五章 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第101-114页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第101-102页
   ·稀土TCNQ络合物Ln(phen)4(TCNQ)4(H2O)的合成第102-106页
     ·中性TCNQ分子的合成第102-103页
       ·2,5-二乙酯基-1,4-环己二酮的合成第102页
       ·1,4-环己二酮的合成第102-103页
       ·1,4-二(二腈基甲叉)环己酮的合成第103页
       ·TCNQ的合成第103页
     ·LiTCNQ的合成第103-104页
     ·稀土高氯酸盐的制备第104页
     ·中性配体1,10-邻菲咯啉稀土络合物的制备第104-105页
     ·稀土TCNQ络合物Ln(phen)_4(TCNQ)_4(H_2O)的合成第105-106页
   ·TCNQ与Ln(phen)_4(TCNQ)_4(H_2O)产率、外观以及物理性质的比较第106-108页
   ·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第108-113页
     ·室温条件下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第109页
     ·340–5 K范围内Nd(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测定第109页
     ·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磁学性能的分析第109-113页
       ·室温条件下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第109-111页
       ·低温条件下Nd(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第111-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4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连轧轧制过程计算机网络化实时分析系统
下一篇:三种针叶树种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