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 第14-16页 |
2 川东北碳酸盐岩气藏地质特征 | 第16-30页 |
·工区气藏地质概况 | 第16-19页 |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 | 第19-26页 |
·储层物性 | 第19-22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2-23页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23-26页 |
·天然裂缝及裂缝参数分析 | 第26-29页 |
·天然裂缝存在的客观性 | 第26-27页 |
·多种方法探测裂缝宽度 | 第27-29页 |
·储层敏感性矿物及潜在损害 | 第29-30页 |
·储层敏感性矿物 | 第29页 |
·潜在损害因素 | 第29-30页 |
3 储层应力性损害 | 第30-42页 |
·应力敏感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30页 |
·基块应力敏感性实验评价 | 第30-33页 |
·裂缝应力敏感性评价 | 第33-38页 |
·单缝及组系缝闭合实验评价 | 第33-37页 |
·单缝及组系缝张开实验评价 | 第37-38页 |
·应力敏感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4 漏失影响因素及工区漏失机理分析 | 第42-54页 |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漏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9页 |
·漏失通道特征 | 第42-44页 |
·应力分析 | 第44-49页 |
·工区漏层特点及漏失机理 | 第49-53页 |
·工区漏层特点 | 第49-52页 |
·漏失机理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5 裂缝漏失性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 | 第54-85页 |
·固相侵入损害 | 第54-56页 |
·水相圈闭损害 | 第56-61页 |
·毛管自吸机理 | 第57-58页 |
·液相滞留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毛管自吸实验 | 第59-61页 |
·水相圈闭损害的预防与消除 | 第61页 |
·速敏损害评价 | 第61-65页 |
·速敏性评价实验程序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与损害机理 | 第62-65页 |
·水敏损害评价 | 第65-70页 |
·水敏性评价实验程序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及损害机理 | 第66-70页 |
·盐敏损害评价 | 第70-73页 |
·盐敏性评价实验程序 | 第71页 |
·实验结果及损害机理 | 第71-73页 |
·碱敏损害评价 | 第73-77页 |
·碱敏性评价实验程序 | 第73-74页 |
·实验结果及损害机理 | 第74-77页 |
·沥青损害及其它 | 第77-83页 |
·沥青质损害 | 第77-78页 |
·其它损害 | 第78-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6 保护储层钻井完井液优选及应用 | 第85-99页 |
·保护储层技术优选 | 第85页 |
·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配方的优选及暂堵机理 | 第85-88页 |
·屏蔽暂堵钻井完井液配方的优选 | 第85-86页 |
·钻井完井液暂堵机理 | 第86-88页 |
·滤饼形成最小压差实验 | 第88-91页 |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0-91页 |
·高承压暂堵钻井完井液暂堵能力实验 | 第91-93页 |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2-93页 |
·屏蔽环重复形成实验 | 第93-97页 |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93-9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现场应用与分析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图版 | 第106-110页 |
参加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