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2页 |
第一章郯庐断裂带的研究概况 | 第22-29页 |
第一节郯庐断裂带的起源 | 第23-24页 |
一、古地磁证据 | 第23-24页 |
二、前陆盆地沉积证据 | 第24页 |
第二节郯庐断裂带的早白垩世平移 | 第24-26页 |
一、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平移的证据 | 第24-25页 |
二、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距离 | 第25-26页 |
第三节郯庐断裂带的年代学研究 | 第26-27页 |
第四节郯庐断裂带平移后的演化 | 第27-29页 |
一、晚白垩世-古近纪的伸展活动 | 第27-28页 |
二、新近纪以来的逆冲活动 | 第28-29页 |
第二章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变形特征 | 第29-58页 |
第一节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韧性剪切带的构造特征 | 第29-37页 |
一、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 第29-32页 |
二、张八岭隆起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 第32-35页 |
三、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 第35-37页 |
第二节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韧性剪切带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37-54页 |
一、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37-48页 |
1.大别山东缘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37-41页 |
1.1矿物组合特征 | 第37-39页 |
1.2显微构造特征 | 第39-41页 |
2.张八岭隆起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41-44页 |
2.1矿物组合特征 | 第41-42页 |
2.2显微构造特征 | 第42-44页 |
3.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 第44-48页 |
3.1矿物组合特征 | 第44页 |
3.2显微构造特征 | 第44-48页 |
二、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涡度计算 | 第48-51页 |
1.涡度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1.1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的方法 | 第48-49页 |
1.2石英C轴组构与斜列颗粒形态的方法 | 第49-50页 |
2.涡度分析结果及其地质解释 | 第50-51页 |
三、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石英C轴组构测量 | 第51-54页 |
第三节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古应力测量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郯庐断裂带南段走滑运动的变形环境 | 第58-94页 |
第一节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 | 第58-77页 |
一、根据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估算温度 | 第58-60页 |
二、利用多型和结晶度进行温度估计的尝试 | 第60-69页 |
1.实验方法与仪器条件 | 第60页 |
2.白云母的多型 | 第60-62页 |
3.白云母的结晶度 | 第62-65页 |
4.绿泥石的多型 | 第65-67页 |
5.绿泥石的结晶度 | 第67-69页 |
三、矿物地质温度计适用性探讨 | 第69-77页 |
1.实验方法、仪器条件与样品描述 | 第69-70页 |
2.二云母地质温度计 | 第70-73页 |
3.绿泥石地质温度计 | 第73-75页 |
4.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 | 第75-77页 |
第二节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压力 | 第77-92页 |
一、白云母b_0值压力计 | 第77-80页 |
二、多硅白云母Si原子数地质压力计 | 第80-90页 |
1.压力计稳定性探讨 | 第80-85页 |
1.1多硅白云母的成分 | 第80-81页 |
1.2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在低温退变质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81-85页 |
2.郯庐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压力与深度 | 第85-90页 |
三、构造超压探讨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四章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94-122页 |
第一节郯庐早期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94-104页 |
一、样品分选与仪器条件 | 第94-95页 |
二、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95-99页 |
1.~(40)A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95-96页 |
2.地质解释 | 第96-99页 |
三、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早期剪切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99-102页 |
1.~(40)A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99-101页 |
2.地质解释 | 第101-102页 |
四、郯庐早期剪切带形成时代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郯庐晚期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104-119页 |
一、大别山东缘郯庐晚期剪切带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104-108页 |
1.~(40)A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104-107页 |
2.地质解释 | 第107-108页 |
二、张八岭隆起郯庐晚期剪切带的~(40)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108-113页 |
1.~(40)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108-111页 |
2.地质解释 | 第111-113页 |
三、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晚期剪切带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第113-114页 |
1.~(40)Ar/~(39)Ar年代学测试结果 | 第113页 |
2.地质解释 | 第113-114页 |
四、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伸展活动时间的讨论 | 第114-119页 |
第三节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热演化史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郯庐断裂带的起源及其形成模式 | 第122-128页 |
第一节郯庐断裂带已有模式的回顾 | 第122-126页 |
一、转换断层模式 | 第122页 |
二、缝合线模式 | 第122-123页 |
三、嵌入模式 | 第123-125页 |
四、撕裂断层模式 | 第125页 |
五、枢纽断层模式 | 第125页 |
六、陆内平移模式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郯庐断裂带同造山形成模式讨论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