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8页 |
| 一、破产免责制度概述 | 第8-16页 |
| (一)破产免责的立法主义 | 第8-9页 |
| 1、 不免责主义 | 第8页 |
| 2、 免责主义 | 第8-9页 |
| (二)破产免责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 1、 英美法系国家破产免责的产生与发展 | 第9-10页 |
| 2、 大陆法系国家破产免责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1页 |
| (三)破产免责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 1、 理念分析 | 第11-14页 |
| 2、 价值取向 | 第14-16页 |
| 二、破产免责的两种立法例 | 第16-19页 |
| (一)许可免责制度(英、德、日) | 第16-17页 |
| (二)当然免责制度(美、台湾) | 第17-18页 |
| (三)许可免责制度和当然免责制度的共性与区别之比较 | 第18-19页 |
| 三、破产免责的条件 | 第19-26页 |
| (一)一般条件 | 第19-20页 |
| (二)限制条件(英、美、德、日) | 第20-23页 |
| (三)例外条件(英、美、德、日) | 第23-24页 |
| (四)撤销条件(美、德、日) | 第24-26页 |
| 四、破产免责的效力 | 第26-32页 |
| (一)免责债务的性质 | 第26-28页 |
| 1、 自然债务说 | 第26-27页 |
| 2、 债务消灭说 | 第27-28页 |
| (二)对债务人的效力 | 第28页 |
| (三)对债权人的效力 | 第28-29页 |
| (四)对第三人的效力 | 第29-30页 |
| (五)破产免责的地域效力 | 第30-32页 |
| 五、构建我国的破产免责法律制度 | 第32-39页 |
| (一)我国破产免责的立法现状 | 第32-33页 |
| (二)我国破产免责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3-36页 |
| 1、 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 2、 国外立法模式的借鉴 | 第35-36页 |
| (三)创立与破产免责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36-39页 |
| 1、 确立个人破产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 2、 规定破产犯罪法律制度 | 第37页 |
| 3、 增加破产复权制度 | 第37-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