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3页 |
一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2 环己烷传统氧化工艺 | 第14-15页 |
1.2.1 钴盐催化法 | 第14-15页 |
1.2.2 硼酸催化法 | 第15页 |
1.2.3 无催化氧化法 | 第15页 |
1.3 环己烷氧化反应新工艺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富氧/纯氧氧化工艺 | 第16-17页 |
1.3.2 仿生酶催化 | 第17-18页 |
1.3.3 Gif-催化体系 | 第18-19页 |
1.3.4 多相催化氧化 | 第19-20页 |
1.3.5 光化学催化 | 第20-21页 |
1.3.6 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氧化 | 第21页 |
1.4 环己烷氧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4.1 环己烷氧化反应的机理 | 第22-24页 |
1.4.2 Spielman模型 | 第24页 |
1.4.3 Alagy模型 | 第24页 |
1.4.4 陈纪忠模型 | 第24-25页 |
1.4.5 Suresh模型 | 第25-26页 |
1.4.6 Kharkova模型 | 第26页 |
1.4.7 动力学模型求解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参数 | 第26-27页 |
1.5 小结 | 第27-28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8-29页 |
二 实验部分 | 第29-39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9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9-31页 |
2.3 实验条件 | 第31页 |
2.4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1-38页 |
2.4.1 环己烷氧化产物中钴离子的测定 | 第31-34页 |
2.4.2 环烷酸钴催化剂中金属钴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4.3 环己醇、环己酮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 第34-36页 |
2.4.4 过氧化物的分析 | 第36-37页 |
2.4.5 酸、酯的分析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三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3.1 搅拌速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尾气氧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40页 |
3.3 实验是否为本征动力学的判定 | 第40-42页 |
3.4 温度与催化剂浓度对于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3.5 催化剂对于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四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45-51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4.2 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4.3 模型求解结果 | 第48-51页 |
五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1 环己烷氧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59-67页 |
附录2 有关物性数据、流体力学、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 | 第67-71页 |
附录3 相关参数求解以及模型求解源程序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