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 ·扭振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扭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8-18页 |
| ·扭振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 第10-12页 |
|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模型 | 第12-13页 |
| ·模型参数辨识 | 第13页 |
| ·扭振的非线性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基于扭振监测的轴系寿命计算 | 第14页 |
| ·扭振监测系统的研究 | 第14-16页 |
| ·预防和抑制轴系扭振的措施和对策 | 第16-18页 |
| ·本论文所进行的工作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 第19-34页 |
| ·故障数据采集 | 第19-21页 |
| ·扭振监测系统需要采集的参数 | 第19-20页 |
| ·信号调理 | 第20-21页 |
|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 第21页 |
| ·故障特征量的获取 | 第21-23页 |
| ·采集信号的抗干扰处理 | 第21页 |
| ·电流电压信号的序分量计算 | 第21-22页 |
| ·计算电气量有效值 | 第22-23页 |
| ·各种故障的判据 | 第23-33页 |
| ·电网短路故障监测及类型、相别判定及故障测距 | 第23-25页 |
| ·发电机误并列 | 第25-26页 |
| ·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 | 第26-30页 |
| ·电力系统振荡 | 第30页 |
| ·机组甩负荷 | 第30-32页 |
| ·故障判别程序的实现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 | 第34-49页 |
| ·轴系结构模型 | 第34-36页 |
| ·轴系扭振的质量模型 | 第34-35页 |
| ·叶轮系统和分支系统与轴系耦合的扭振模型 | 第35-36页 |
| ·扭振固有频率的计算 | 第36-37页 |
| ·固有频率计算的方法 | 第36-37页 |
| ·轴系固有频率的实测方法 | 第37页 |
|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模型 | 第37-44页 |
| ·发电机电磁力矩 | 第37-39页 |
| ·蒸汽力矩计算 | 第39-40页 |
| ·轴系的响应计算 | 第40-44页 |
| ·扭振响应计算实例 | 第44-48页 |
| ·响应模型在300MW 机组上的应用 | 第45页 |
| ·轴系扭振基本特性 | 第45-46页 |
| ·故障时轴系扭振响应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轴系疲劳损耗统计及寿命预测 | 第49-61页 |
| ·疲劳破坏的原理及疲劳寿命的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 ·扭振疲劳破坏的特点 | 第49-50页 |
| ·疲劳损伤理论 | 第50页 |
| ·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疲劳寿命 | 第50-58页 |
| ·计算步骤 | 第50-51页 |
| ·确定构件的名义应力-时间历程 | 第51页 |
| ·疲劳临界值计算 | 第51-53页 |
| ·计算局部应力、应变—时间历程 | 第53-54页 |
| ·雨流法计算转子的疲劳寿命 | 第54-56页 |
| ·影响因素修正 | 第56-57页 |
| ·多轴损伤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 ·寿命损耗计算 | 第58页 |
|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及应用 | 第58-60页 |
|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 | 第59页 |
| ·疲劳计算程序的应用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主要内容 | 第60页 |
| ·有待开展的工作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仿真分析 | 第61-76页 |
| ·机电暂态分析用发电机组数学模型 | 第62-66页 |
| ·发电机电磁过程数学模型――派克方程 | 第62-63页 |
| ·励磁调节系统模型 | 第63-65页 |
| ·调速系统及汽轮机转矩模型 | 第65-66页 |
| ·机电暂态分析用电网模型 | 第66-71页 |
| ·输电线模型 | 第66-67页 |
| ·变压器模型 | 第67-68页 |
| ·电容及电抗器等集中参数模型 | 第68-69页 |
| ·负荷动态模型 | 第69页 |
| ·故障/操作模型 | 第69-71页 |
| ·发电机-电网接口模型 | 第71-72页 |
| ·电力市场因素对系统动态的影响 | 第72页 |
| ·机网协调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仿真程序及计算方法 | 第72-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时域仿真法的进一步发展 | 第74-75页 |
|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机电暂态研究展望 | 第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第76页 |
|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1 张家口发电厂300MW 机组轴系模化数据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