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总论 | 第6-9页 |
| 第一章 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生成背景及来源 | 第9-16页 |
| 一、理论生成背景 | 第9-11页 |
| (一) 风云变革的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 (二) 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 | 第10-11页 |
| 二、主要理论来源 | 第11-16页 |
| (一) 儒释互补: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思想的中国因素 | 第11-13页 |
| (二) 洋为中用:丰子恺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及其“儒化”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6-36页 |
| 一、艺术本体观 | 第16-23页 |
| (一) 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艺术审美本质观 | 第16-19页 |
| (二) 追求“中和之美”的艺术美感形式观 | 第19-20页 |
| (三) 主张“万物一体”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论 | 第20-23页 |
| 二、艺术价值观 | 第23-33页 |
| (一) “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注重现实意义的艺术功能观 | 第24-28页 |
| (二) “先器识而后文艺”——注重人格修养的艺术教育观 | 第28-33页 |
| 三、理论阐释特点 | 第33-36页 |
| (一) 由浅入深、言浅意深 | 第33-34页 |
| (二) 中国传统感悟式的理论阐发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局限性 | 第36-41页 |
| 一、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的时代性及其内部矛盾 | 第36-37页 |
| 二、对西方理论“儒化”的偏差 | 第37-41页 |
| 余论 | 第41-43页 |
| 参考书目及文献 | 第43-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