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及其现代价值
引言 | 第1-8页 |
一、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内容 | 第8-26页 |
(一)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人性论基础 | 第9-11页 |
1、孔子的人性相近论 | 第9-10页 |
2、孟子的性善论 | 第10页 |
3、荀子的性恶论 | 第10-11页 |
(二)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目标 | 第11-15页 |
1、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 | 第12-13页 |
2、成君成贤的初级目标 | 第13-14页 |
3、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 第14-15页 |
(三)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方法和途径 | 第15-21页 |
1、博学慎思 | 第15-16页 |
2、慎独内省 | 第16-18页 |
3、立志自强 | 第18-19页 |
4、践履笃行 | 第19-20页 |
5、逆境磨练 | 第20-21页 |
(四)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多层面性 | 第21-26页 |
1、公忠体国,国家至上 | 第21-23页 |
2、严已宽人,推己及人 | 第23-24页 |
3、重义轻利,义为利本 | 第24-26页 |
二、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评析 | 第26-33页 |
(一)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特点 | 第26-30页 |
1、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价值和自觉精神 | 第26-28页 |
2、强调修养过程中的实践精神 | 第28-29页 |
3、强调修养方法与目标的切实可行性 | 第29-30页 |
(二)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缺陷 | 第30-33页 |
1、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2、修养目标及其阶级局限性 | 第31-32页 |
3、修养方法的局限性 | 第32-33页 |
三、先秦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现代价值 | 第33-52页 |
(一) 完善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33-38页 |
1、完善道德人格,规范道德行为 | 第34-35页 |
2、调整他己矛盾,和谐人际关系 | 第35-37页 |
3、树立进取精神,提倡终身学习 | 第37-38页 |
(二) 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 第38-43页 |
1、树立个人社会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 第38-40页 |
2、抵制消极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 第40-41页 |
3、促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 | 第41-43页 |
(三) 全球化背景下,为普世伦理提供宝贵资源 | 第43-52页 |
1、修养之道为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美德资源 | 第44-46页 |
2、修养境界为普世伦理提供了独特的价值目标 | 第46-49页 |
3、推己及人的普世伦理“黄金律”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