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1页 | 
| 第一章 数字图书馆主体界定和建设的意义 | 第11-14页 | 
| 第一节 数字图书馆主体界定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合理使用制度的根据、存在价值及其在数字环境下的发展 | 第14-33页 | 
| 第一节 两大法系的分野及其在著作权衡平精神上的融合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合理使用在传统著作权法上存在的理由 | 第17-20页 | 
| 一、基于人权的理由 | 第17页 | 
| 二、基于市场失灵的理由 | 第17-19页 | 
| 三、基于公共利益的理由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合理使用存在价值的“冲击” | 第20-25页 | 
| 一、新出现的隐私权问题 | 第21-22页 | 
| 二、“零交易成本”的问题 | 第22-24页 | 
| 三、“数字鸿沟”的问题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数字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 | 第25-33页 | 
| 一、合理使用在数字环境下应予以保持 | 第25-27页 | 
| 二、合理使用的种类 | 第27-29页 | 
| 三、数字环境下判断“合理”的原则性标准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具体著作权问题分析 | 第33-48页 | 
| 第一节 数字的不是不同的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体著作权问题 | 第35-48页 | 
| 一、文献信息收藏中的“图书馆例外” | 第36-42页 | 
| (一) 关于馆藏文献数字化 | 第36-38页 | 
| (二) 关于学位论文的数字化 | 第38-40页 | 
| (三) 关于自建数据库 | 第40-42页 | 
| 二、文献信息传播中的“图书馆例外” | 第42-48页 | 
| (一) 浏览、电邮和下载 | 第42-45页 | 
| (二) 馆际互借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障碍和额外保护机制 | 第48-58页 | 
| 第一节 技术保护措施——“图书馆例外”的障碍之一 | 第48-50页 | 
| 第二节 许可协议——“图书馆例外”的障碍之二 | 第50-53页 | 
| 第三节 “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额外保护机制之一 | 第53-55页 | 
| 第四节 法定许可和著作权集体管理——额外保护机制之二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