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古希腊法律至上观念的含义 | 第11-13页 |
一、对题目的理解及界定 | 第11-13页 |
(一) 对古希腊的时间地理范围界定 | 第11页 |
(二) 生成的含义 | 第11页 |
(三) 法律观念及与法律信仰的区别 | 第11-12页 |
(四) 法律至上的含义 | 第12页 |
(五) 法律至上观念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对古希腊法律至上观念的生成的原因分析 | 第13-28页 |
一、古希腊特殊的环境为法律至上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前提 | 第13-14页 |
(一) 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 | 第13页 |
(二) 古希腊特殊的社会环境 | 第13-14页 |
二、城邦制度为法律至上观念生成的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 | 第14-18页 |
(一) 城邦里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为法治管理模式的孕育提供了根本性根基 | 第14-15页 |
(二) 梭伦改革——凭借政治权力在雅典最早树立“法律至上”观念 | 第15-17页 |
(三) 希波战争后,雅典城邦的基本情况及法律至上观念面临的挑战 | 第17-18页 |
三、古希腊哲学思想对法律至上观念的生成提供的哲学根基与理论支撑 | 第18-26页 |
(一) 自然哲学时期 | 第19页 |
(二) 理性的苏醒与崛起 | 第19-21页 |
(三) 智者派的理论及对法律的解释 | 第21-23页 |
(四)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 第23-26页 |
1、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之死 | 第23-25页 |
2、《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中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法律至上观念的现代意义 | 第28-40页 |
一、对近现代中国法治进程的反思 | 第28-32页 |
(一) 古代中国对待法治的态度及评价 | 第28-29页 |
(二) 古代中国选择礼治秩序原理的原因 | 第29-31页 |
(三) 中国传统思想缺少法治意识的思想原因 | 第31-32页 |
(四) 传统思想中对现代法治意识培养有价值的内容 | 第32页 |
二、中国法治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公民对法律的认可与接受 | 第32-38页 |
(一) 中国法治进程的基本过程 | 第33-34页 |
(二) 正确态度对待法治文明 | 第34-36页 |
(三) 培养公民法律至上观念,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