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锂离子二次电池 | 第7-44页 |
·锂离子电池的产生 | 第7-8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8-10页 |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 第10-23页 |
·锂离子电池碳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液态有机电解液 | 第11-13页 |
·聚合物电解液 | 第13-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 第15-23页 |
·α-NaFeO_2结构的金属氧化物 | 第16-19页 |
·Z-形层状结构的Li_xMn_(1-y)Co_yO_2 | 第19-20页 |
·尖晶石结构的LiMn_2O_4 | 第20-22页 |
·橄榄石型结构磷酸铁锂(LiFePO_4) | 第22-23页 |
·钒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V_2O_5 | 第24-25页 |
·V_6O_(13) | 第25页 |
·Li_(1.2)V_3O_8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25-28页 |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 第28-31页 |
·Li_((?)x)V_3O_8的合成方法的改性研究 | 第29页 |
·Li_((?)x)V_3O_8的离子掺杂改性研究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4页 |
第二章 低温固相合成Li_(1+x)V_3O_(8-y)F_y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4-61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44-45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45页 |
·钒的平均价态分析 | 第45页 |
·氟含量分析 | 第45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45-46页 |
·样品的充放电循环及存放实验 | 第46页 |
·样品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46页 |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页 |
·样品的荧光测试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 | 第47页 |
·样品的充放电实验结果 | 第47-54页 |
·电解液的筛选 | 第47-48页 |
·氟离子掺杂量的影响 | 第48-51页 |
·电池的存放性能 | 第51-53页 |
·Li_(1+x)V_3O_(8-y)F_(0.02)样品放电深度与开路电压的关系 | 第53-54页 |
·掺氟对样品的物相的影响 | 第54页 |
·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54-55页 |
·样品的荧光测试分析 | 第55-57页 |
·样品的SEM测试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三章 Pr~(?)和F共同掺杂的Li_((?)x)V_3O_8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1-70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61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61页 |
·钒的平均价态分析 | 第61页 |
·氟含量分析 | 第61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61-62页 |
·充放电实验 | 第62页 |
·样品的物相结构表征 | 第62页 |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2-68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实验结果 | 第62-63页 |
·样品的充放电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样品的物相结构 | 第66-67页 |
·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微波处理对掺氟Li_(1+x)V_3O_8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70-82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70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 | 第70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70-71页 |
·样品的充放电实验 | 第71页 |
·样品的物相结构表征 | 第71页 |
·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页 |
·样品的SEM表征 | 第71页 |
·结果讨论 | 第71-80页 |
·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 | 第71-72页 |
·样品的充放电实验结果 | 第72-77页 |
·样品的循环性能 | 第72-73页 |
·样品的放电性能及充放电过程的相变情况 | 第73-77页 |
·样品的XRD分析 | 第77-78页 |
·样品的红外分析 | 第78-79页 |
·样品的SEM分析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本文研究的特色之处 | 第82-83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中文摘要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