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中美合同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8页
 1.1 合同及合同法的概念与特征第9-13页
  1.1.1 合同的概念与特征第9-11页
  1.1.2 合同法的概念与特征第11-13页
 1.2 比较法的含义及作用第13-16页
  1.2.1 比较法的含义第13-14页
  1.2.2 比较法学的作用第14-16页
 1.3 本文的写作背景第16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6-18页
第2章 中美合同法发展历程及结构差异比较第18-26页
 2.1 合同法律制度在中国与美国的不同发展历程第18-24页
  2.1.1 合同与合同法的产生第18页
  2.1.2 我国合同法的发展历程第18-20页
  2.1.3 美国合同法的发展历程第20-24页
 2.2 中美合同法律制度结构差异及其原因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中美合同订立之比较研究第26-37页
 3.1 要约构成之比较第26-29页
  3.1.1 我国合同法中要约构成的规定第26-27页
  3.1.2 美国合同法中要约构成的规定及中美有关规定的比较第27-29页
 3.2 要约失效之比较第29-32页
  3.2.1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要约失效的规定第29-30页
  3.2.2 美国合同法中关于要约失效的规定第30页
  3.2.3 中美合同法关于要约失效规定之比较第30-32页
 3.3 关于承诺制度的比较研究第32-36页
  3.3.1 关于承诺主体之比较第32-33页
  3.3.2 关于承诺内容之比较第33-34页
  3.3.3 关于承诺方式之比较第34-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中美合同法中第三人法律制度之比较研究第37-50页
 4.1 合同法律制度中第三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述第37页
 4.2 美国合同法中第三人法律制度的演变及规定第37-43页
  4.2.1 美国合同法中第三人法律制度的演变第37-39页
  4.2.2 美国合同法中第三人法律制度的规定第39-43页
 4.3 我国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及发展展望第43-49页
  4.3.1 我国合同法中第三人制度的有关规定第43-47页
  4.3.2 关于中美合同法第三人制度的比较第47-48页
  4.3.3 我国合同法中第三人制度规定的不足及发展展望第48-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中美合同法中迟延履行制度之比较第50-60页
 5.1 美国合同法中关于迟延履行的规定第50-51页
 5.2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迟延履行的规定第51-53页
 5.3 中美合同法中迟延履行制度之比较第53-57页
  5.3.1 迟延履行范围的比较第54页
  5.3.2 迟延履行认定的比较第54页
  5.3.3 迟延履行期限的比较第54-55页
  5.3.4 迟延履行后果的比较第55-57页
  5.3.5 迟延履行中“条件”术语比较第57页
 5.4 对中国《合同法》完善的一点建议第57-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6章 中美合同法定解除权成立条件的比较第60-74页
 6.1 合同解除的基本内涵第60-63页
  6.1.1 合同解除的概念第60-61页
  6.1.2 合同解除的性质第61-62页
  6.1.3 解除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第62-63页
 6.2 美国合同法定解除权的成立条件第63-65页
  6.2.1 合同法定解除权成立条件之一:重大违约第64页
  6.2.2 合同法定解除权成立条件之二:预期违约第64-65页
  6.2.3 合同法定解除权成立条件之三:“目的落空”第65页
 6.3 我国合同法定解除权的成立条件第65-73页
  6.3.1 我国关于合同法定解除权成立条件的立法回顾第65-66页
  6.3.2 我国统一合同法中法定解除权的成立条件第66-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苍子油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及临床实验
下一篇:郑州烟草公司经营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