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绪论 | 第5-9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5-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6-9页 |
第一章 憨山大师思想背景略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儒学 | 第9-10页 |
第二节 道学 | 第10-11页 |
第三节 佛学 | 第11-15页 |
第二章 憨山大师生平活动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佛儒因缘 | 第15-18页 |
一、内因 | 第15-17页 |
二、外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出入世间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菩萨济世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三教融通思想 | 第23-33页 |
第一节 本源一心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所异者跻 | 第26-30页 |
一、宗趣 | 第26-28页 |
二、工夫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融通佛儒 | 第30-33页 |
一、格义 | 第30-31页 |
二、会义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庸直指》与儒学的比较——以憨山、朱子、阳明为代表 | 第33-51页 |
第一节 文本解读 | 第34-37页 |
一、朱子解《中庸》 | 第34-35页 |
二、阳明释《中庸》 | 第35-36页 |
三、憨山直指《中庸》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视域的差异 | 第37-49页 |
一、中庸与中和 | 第37-40页 |
二、性与道与教 | 第40-47页 |
三、戒惧与慎独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余论 | 第51-56页 |
第一节 人文关怀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开放的文本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