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处理器的千兆以太网流量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网络流量监测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基于被动测量技术的流量监测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流量监测系统构架及相关测量技术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流量监测系统构架 | 第17-18页 |
2.3 流量监测指标制定 | 第18-19页 |
2.4 流量监测技术 | 第19-26页 |
2.4.1 流的定义和匹配 | 第19-22页 |
2.4.2 流的结束判断 | 第22-23页 |
2.4.3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以太网流量监测系统监测指标 | 第27-34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流量监测指标 | 第27-33页 |
3.2.1 基本协议监测指标 | 第28-29页 |
3.2.2 基于流的监测指标 | 第29-32页 |
3.2.3 用户配置指标 | 第32页 |
3.2.4 AS与 IP相关的监测指标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以太网流量监测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34-56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34-46页 |
4.2.1 网络处理器的系统结构 | 第34-35页 |
4.2.2 网络处理器分组捕获技术 | 第35-42页 |
4.2.3 定时器的实现 | 第42-46页 |
4.3 流监测技术 | 第46-55页 |
4.3.1 流的匹配与存储 | 第47-53页 |
4.3.2 流结束判断方法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以太网流量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6-69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系统总体结构 | 第56-59页 |
5.3 流量捕获模块的设计 | 第59-61页 |
5.4 流量分析模块的设计 | 第61-65页 |
5.5 板间通讯模块 | 第65-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流量监测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6.1 帧捕获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6.2 流匹配算法性能分析 | 第70-7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束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