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33页 |
| ·研究动因及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23页 |
| ·理论视角及概念界定 | 第23-28页 |
|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 第31-33页 |
| 2 场域理论:媒介研究新范式 | 第33-48页 |
| ·场域理论关键词 | 第33-38页 |
| ·不同场域的位置关系及其特征 | 第38-42页 |
| ·电视场与学术场的区隔 | 第42-43页 |
|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向学术场的动态移动 | 第43-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3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场景描绘 | 第48-75页 |
| ·以湖北电视台的多频道栏目为例 | 第48-52页 |
| ·以省、部两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参与大众文化生产的情况为例 | 第52-56页 |
| ·《百家讲坛》的“学术造星”运动 | 第56-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4 电视场域介越学术场域的动力机制及表现 | 第75-95页 |
|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动力机制 | 第75-83页 |
|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表现 | 第83-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5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的路径 | 第95-111页 |
| ·对场内不自主知识分子的寻找:“特洛伊木马式”合谋 | 第95-99页 |
| ·对学术资本的借用:使电视披上学术外衣 | 第99-101页 |
| ·对“符号资本”的巧妙使用:使学界的思想交流几乎不能实现 | 第101-104页 |
| ·对电视学者的明星化打造:学术明星的推出 | 第104-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6 电视场域介越学术场域的影响分析及实质探析 | 第111-133页 |
|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影响分析 | 第111-119页 |
|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实质探析 | 第119-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7 介越场景中知识分子的突围考量 | 第133-151页 |
| ·部分知识分子走上电视是时代所趋 | 第133-136页 |
| ·布尔迪厄的思考 | 第136-140页 |
| ·路径:知识分子介入电视的模式考量 | 第140-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 后记 | 第151-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会议及课题目录 | 第166-167页 |
| 附录2 调查问卷 | 第167-169页 |
|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名单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