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独立担保制度及对我国担保制度的影响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国际独立担保制度 | 第9-32页 |
1.1 独立担保制度的产生的背景 | 第9页 |
1.2 独立担保制度的确立 | 第9-11页 |
1.3 独立担保制度的发展 | 第11页 |
1.4 独立担保的概念 | 第11-13页 |
1.5 独立担保的特征 | 第13-15页 |
1.5.1 独立担保的抽象性 | 第13-14页 |
1.5.2 独立担保的独立性 | 第14页 |
1.5.3 担保的无条件性与不可撤销性 | 第14-15页 |
1.6 独立担保的当事人及合同结构 | 第15-16页 |
1.6.1 独立担保的有关当事人 | 第15页 |
1.6.2 合同结构 | 第15-16页 |
1.7 独立结构及其项下的权利义务 | 第16-22页 |
1.7.1 独立担保的结构 | 第16-18页 |
1.7.2 独立担保项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 第18-22页 |
1.8 实践中独立担保形式及实质的认定 | 第22-29页 |
1.8.1 备用信用证 | 第23-24页 |
1.8.2 银行保函的特殊形式——凭要求即付 | 第24-25页 |
1.8.3 安慰信 | 第25-27页 |
1.8.4 银行的票据 | 第27页 |
1.8.5 保险合同 | 第27-29页 |
1.9 对独立担保的评价 | 第29-32页 |
1.9.1 独立担保的价值取向 | 第30页 |
1.9.2 买者当心、购者自慎 | 第30-32页 |
第2章 联合国《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 | 第32-37页 |
2.1 《公约》的产生及其原因 | 第32页 |
2.2 《公约》的结构特点及适用 | 第32-34页 |
2.2.1 《公约》的结构 | 第32-33页 |
2.2.2 《公约》的特点 | 第33页 |
2.2.3 《公约》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2.3 承保的法律性质及其形式与内容 | 第34-35页 |
2.3.1 对承保法律性质的规定 | 第34页 |
2.3.2 承保的形式和内容 | 第34-35页 |
2.4 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 第35-37页 |
2.4.1 担保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确定 | 第35页 |
2.4.2 索款权的消灭 | 第35页 |
2.4.3 担保人审单付款 | 第35页 |
2.4.4 独立担保的两种例外 | 第35-37页 |
第3章 我国现行的担保制度 | 第37-44页 |
3.1 我国现行的担保制度 | 第37-38页 |
3.1.1 有关立法 | 第37页 |
3.1.2 国内担保制度的规定 | 第37-38页 |
3.2 我国担保制度的弊端 | 第38-41页 |
3.2.1 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 第38-39页 |
3.2.2 加重债务人的责任 | 第39-40页 |
3.2.3 加重了担保人的责任 | 第40-41页 |
3.3 独立担保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1 独立担保在我国是允许的 | 第41-42页 |
3.3.2 对传统从属担保的突破 | 第42-43页 |
3.3.3 我国实践中对独立担保的认同 | 第43-44页 |
第4章 建立独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及立法建议 | 第44-52页 |
4.1 建立独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 | 第44-50页 |
4.1.1 社会经济现实的需要 | 第44-45页 |
4.1.2 完善我国担保立法的需要 | 第45-46页 |
4.1.3 立法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 第46-48页 |
4.1.4 有利于实践操作 | 第48-49页 |
4.1.5 国际司法参考 | 第49-50页 |
4.2 建立我国独立担保制度的建议 | 第50-52页 |
4.2.1 完善《担保法》第五条 | 第50页 |
4.2.2 重新颁布行政规章 | 第50-51页 |
4.2.3 参加《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 | 第51页 |
4.2.4 由最高院修改担保法《司法解释》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