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0 引言 | 第11-24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0.2 目前我国电力和水泥工业领域内的解决技术及发展现状 | 第15-21页 |
0.3.多联产技术—当代我国电力工业与水泥工业发展的新出路 | 第21-23页 |
0.4 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 第23页 |
0.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24页 |
1 燃煤发电与水泥生产联产技术概述 | 第24-46页 |
1.1 联产技术研究领域 | 第24页 |
1.2 联产技术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1.2.1 联产技术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2.2 该联产技术所研究的两个目标 | 第25页 |
1.2.3 联产技术拟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 | 第25页 |
1.3 联产技术理论与试验可行性分析 | 第25-34页 |
1.3.1 联产技术理论可行性分析 | 第25-29页 |
1.3.2 联产技术试验可行性分析 | 第29-34页 |
1.4 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清洁生产内涵评析 | 第34-43页 |
1.4.1 定义 | 第35页 |
1.4.2 洁净煤技术 | 第35-37页 |
1.4.3 洁净煤技术体系及其发展特点 | 第37-39页 |
1.4.4 联产工艺的清洁生产内涵分析 | 第39-43页 |
1.5 联产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 | 第43-46页 |
1.5.1 联产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第43页 |
1.5.2 联产技术社会效益分析 | 第43-44页 |
1.5.3 联产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 第44-46页 |
2 配方煤粉的研制 | 第46-70页 |
2.1 原材料分析 | 第46-50页 |
2.1.1 石灰质原材料分析 | 第46-47页 |
2.1.2 粘土质原料分析 | 第47-50页 |
2.1.3 校正材料分析 | 第50页 |
2.1.4.阜新煤的工业分析 | 第50页 |
2.2 掺杂煤粉的配料计算 | 第50-55页 |
2.2.1 水泥熟料中各氧化物的作用与率值 | 第51-53页 |
2.2.2 原材料的配料计算 | 第53-55页 |
2.3 不同掺比煤粉燃烧残余物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55-66页 |
2.3.1 DHF82多元素快速分析仪介绍 | 第55-58页 |
2.3.2 测试步骤: | 第58-61页 |
2.3.3 各样品测试结果 | 第61-66页 |
2.4 不同掺比煤粉的工业分析 | 第66-69页 |
2.4.1 不同掺比煤粉的工业分析原始数据 | 第66-68页 |
2.4.2 掺杂煤粉的工业分析结果 | 第68-69页 |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3 锅炉内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演化水泥矿物技术研究 | 第70-93页 |
3.1 锅炉内快速煅烧水泥工艺 | 第70-73页 |
3.2 煤中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煤粉灰形成机理研究 | 第73-80页 |
3.2.1 煤中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演化特征 | 第73-78页 |
3.2.2 粉煤灰颗粒形成机理 | 第78-80页 |
3.3 快速升温对CaCO_3分解及水泥熟料煅烧的影响 | 第80-87页 |
3.3.1 快速升温条件下CaCO_3分解特性研究 | 第80-82页 |
3.3.2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水泥矿物形成的固液相反应及其验证 | 第82-86页 |
3.3.3 掺杂煤粉在锅炉内形成水泥熟料的热化学分析 | 第86-87页 |
3.4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脱硫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87-93页 |
3.4.1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脱硫机理 | 第87-88页 |
3.4.2 影响脱硫效果因素 | 第88-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页 |
4.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93-111页 |
4.1 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93-100页 |
4.1.1 炉内燃烧过程发生的现象 | 第93-95页 |
4.1.2 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5-96页 |
4.1.3 掺杂煤粉燃烧过程中的基本方程 | 第96-100页 |
4.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100-102页 |
4.2.1 气相湍流概念和特点 | 第100-101页 |
4.2.2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 第101-102页 |
4.3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102-104页 |
4.4 辐射传热模型 | 第104-107页 |
4.5 掺杂煤粉燃烧模型 | 第107-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页 |
5 计算实例 | 第111-130页 |
5.1 锅炉设备状况 | 第111-115页 |
5.2 Ansys热分析软件概述 | 第115-121页 |
5.2.1 热分析基本材料属性 | 第116-118页 |
5.2.2 三类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118-119页 |
5.2.3 模拟计算中的定解条件 | 第119-120页 |
5.2.4 热荷载 | 第120-121页 |
5.3 计算区域的确定与网格划分 | 第121-122页 |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8页 |
5.5 程序优化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6.1 结论 | 第130-131页 |
6.2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