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1.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 第18-23页 |
1.1 世界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2 我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 苔藓植物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3. 综述 | 第25-26页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31页 |
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2 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生态地理环境 | 第31-36页 |
一、地貌 | 第31页 |
二、土壤 | 第31-32页 |
三、气候 | 第32页 |
四、地质历史与气候环境演变 | 第32-33页 |
五、现代植被类型 | 第33-36页 |
1. 山地主要植被 | 第33-35页 |
2. 黄土丘陵区主要植被 | 第35页 |
3. 沙地植被类型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区系多样性研究 | 第36-49页 |
一、研究区大分类群统计分析 | 第36页 |
二、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各论 | 第36-40页 |
1. 燕山北部山地苔藓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 第36-38页 |
2. 赤峰黄土丘陵区苔藓植物区系多样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3. 科尔沁沙地苔藓植物区系多样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三、苔藓植物新记录 | 第40-43页 |
1. 中国新记录属、种 | 第40-41页 |
2. 内蒙古新记录纲、科、属、种 | 第41-43页 |
四、3个不同地貌类型、10个标本采集地苔藓植物区系组成的比较分析 | 第43-47页 |
1.3 个地貌类型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2.10 个标本采集地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五、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地理成分分析 | 第49-6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9页 |
二、各地貌类型苔藓植物物种地理成分分析 | 第49-57页 |
1. 山地地理成分分析 | 第49-54页 |
2. 黄土丘陵区地理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3. 沙地地理成分分析 | 第55-57页 |
三、3个地貌类型,10个标本采集地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1. 3个地貌类型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2. 标本采集地苔藓植物主要分布型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相同地貌类型比较分析 | 第62-87页 |
一、燕山北部山地与其他7个山地的比较分析 | 第62-76页 |
1. 8个山地科、属、种数量比较 | 第62-63页 |
2. 8个山地科水平排序及比较分析 | 第63-70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63-65页 |
2.2 排序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2.3 燕山北部山地与各山地科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68-70页 |
3. 属、种相似性及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第70-7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3.2 总体分析 | 第71-72页 |
3.3 燕山北部山地与各山地比较剖析 | 第72-76页 |
二、赤峰黄土丘陵与鄂尔多斯阿贵庙比较分析 | 第76-79页 |
三、4个沙地(沙漠)的比较分析 | 第79-83页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83-87页 |
1. 燕山北部山地苔藓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 第83-85页 |
2. 赤峰黄土丘陵区苔藓植物区系基本特点 | 第85-86页 |
3. 科尔沁沙地苔藓植物区系基本特点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生态群落 | 第87-10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87页 |
二、各类生境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群落优势种及常见伴生种统计 | 第87-101页 |
1. 森林植被中的苔藓植物组成及主要群落类型 | 第94-99页 |
1.1 油松林 | 第94-95页 |
1.2 杨、桦林带 | 第95-96页 |
1.3 蒙古栋林 | 第96-97页 |
1.4 大青沟沟底水曲柳等夏绿阔叶林 | 第97-98页 |
1.5 疏林 | 第98-99页 |
2. 灌丛植被 | 第99页 |
3. 草原植被 | 第99页 |
4. 草甸植被 | 第99-100页 |
5. 人工植被 | 第100-101页 |
6. 林缘湿土、湿岩面、峭壁石缝、沟谷路边湿土、黄土峭壁等 | 第101页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5页 |
1. 物种组成总体比较分析 | 第101-102页 |
2. 群落优势种比较分析 | 第102页 |
3. 地面生、树生、岩面生、腐木生群落优势种统计分析 | 第102-103页 |
4. 维管植物对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类型的指示作用探讨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盖度比较分析 | 第105-119页 |
一、生境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105-107页 |
1. 生境类型 | 第105页 |
2. 调查方法 | 第105-106页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6-107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107-116页 |
1. 10 种生境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和重要值比较分析 | 第107-110页 |
2. 不同生境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差异 | 第110-114页 |
2.1 Alpha多样性及其差异 | 第110-113页 |
2.2 Beta多样性及其差异 | 第113-114页 |
3. 苔藓植物盖度及均数差异比较分析 | 第114-115页 |
4. 苔藓植物盖度、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 | 第115-116页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116-119页 |
1. 10种生境苔藓植物物种组成与群落盖度差异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2. 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盖度的环境因子探讨 | 第117-119页 |
第八章 生物结皮层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盖度及其适应性研究 | 第119-136页 |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9-120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9-120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120-132页 |
1. 结皮层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及其水分生态适应性特点 | 第120-124页 |
2. 不同生境结皮层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和盖度比较分析 | 第124-128页 |
3. 代表性苔类、藓类植物形态结构比较分析 | 第128-131页 |
3.1 苔类形态结构比较分析 | 第128-130页 |
3.2 藓类形态结构比较分析 | 第130-131页 |
4. 优势种真藓、土生对齿藓的无性繁殖特性 | 第131-132页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132-136页 |
1. 干早、半干早地区生物土壤结皮层苔藓植物区系特征 | 第132-133页 |
2. 物种适应性、繁殖生长特性与苔藓植物结皮层形成和维持机理探讨 | 第133-135页 |
3. 人工促进藓类结皮层形成的前景展望 | 第135-136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6页 |
附录 燕山北部山地丘陵及毗邻沙地苔藓植物名录 | 第14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附图 | 第159-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