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4页 |
绪论 | 第14-25页 |
一、契丹历史概说 | 第14-15页 |
二、史料及研究状况 | 第15-21页 |
三、试图解决的基本问题 | 第21-25页 |
第一章 唐代(7~9世纪) 契丹部落发展史概论 | 第25-47页 |
一、唐朝对契丹的统治及其影响 | 第25-33页 |
1.唐朝对契丹的羁縻政策 | 第25-28页 |
(1) 羁縻州的建立及其概况 | 第25-26页 |
(2) 契丹"反叛"与羁縻州的变化 | 第26-28页 |
2.大贺氏的衰微和幽州契丹的形成 | 第28-33页 |
(1) 复置羁縻州和唐朝的政策 | 第28-29页 |
(2) 纥便部的瓦解与契丹"归化人" | 第29-30页 |
(3) 大贺氏的衰微 | 第30-32页 |
(4) 幽州契丹的形成 | 第32-33页 |
二、8世纪中期至10世纪初期的北方政局 | 第33-42页 |
1."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 | 第33-38页 |
(1) 北方骑兵与山后八军 | 第33-36页 |
(2) "幽州银胡禄" | 第36-37页 |
(3) 五代契丹直 | 第37-38页 |
2.8~10世纪的北方草原社会 | 第38-42页 |
(1) 北方草原地区出现的统一契机 | 第39页 |
(2) 沙陀争雄中原 | 第39-40页 |
(3) 遥辇氏的崛起与衰落 | 第40-42页 |
三、9世纪中期的契丹社会--以世里氏家族为中心 | 第42-47页 |
1.契丹人的"世选"制度 | 第42-43页 |
2.特殊的家庭结构与相应的社会变迁 | 第43-45页 |
3.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频繁的社会内部冲突 | 第45-47页 |
第二章 辽太祖建国的基本史实剖析 | 第47-76页 |
一、盐池宴与契丹政权的建立 | 第47-51页 |
1.史书关于盐池宴的记载 | 第47-48页 |
2.《辽史》关于太祖建立政权的记录 | 第48-49页 |
(1) 建立专制政权的开端 | 第48-49页 |
(2) 阿保机惩治"逆党"的记录 | 第49页 |
3."盐池宴"及其相关问题的评析 | 第49-51页 |
(1) 南北史料的对应 | 第49-50页 |
(2) "动荡"的根源 | 第50-51页 |
二、"诸弟之乱":本部夷离堇与大迭烈府夷离堇 | 第51-63页 |
1.关于"诸弟之乱"的历史分析 | 第51-54页 |
(1) 太祖家世与汗位世选的转变 | 第51-52页 |
(2) "诸弟之乱"的真相 | 第52-54页 |
2.本部夷离堇与大迭烈府夷离堇 | 第54-57页 |
(1) 夷离堇称号的沿革 | 第54-55页 |
(2) 学界关于契丹夷离堇的认识 | 第55-57页 |
(3) 本部夷离堇与大迭烈府夷离堇 | 第57页 |
3.关于部落首领"任期"的评析 | 第57-63页 |
(1) 辽太祖曾担任的两个夷离堇 | 第57-58页 |
(2) 辽太祖对部落组织的控制 | 第58-59页 |
(3) 契丹社会的权力观念 | 第59-61页 |
(4) 契丹首领的"任期"问题 | 第61-63页 |
三、神速姑暨原始宗教对契丹建国的影响 | 第63-76页 |
1.神速姑其人其事 | 第64-66页 |
(1) "龙锡金佩" | 第64-65页 |
(2) "神道设教" | 第65-66页 |
2.原始宗教信仰在契丹社会的萌芽与发展 | 第66-68页 |
(1) 原始信仰的萌芽与发展 | 第66页 |
(2) "三主传说" | 第66-68页 |
3.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对契丹国家发展的影响 | 第68-71页 |
(1) 契丹"天命观" | 第68-69页 |
(2) 君权与神权 | 第69-70页 |
(3) "神圣皇帝" | 第70-71页 |
4.宗教信仰的民俗学勘验 | 第71-76页 |
(1) 帖木真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 第71-73页 |
(2) 民俗共生现象的解析 | 第73-75页 |
(3) 勘验的结论 | 第75-76页 |
第三章 行朝政治的继承与发展 | 第76-114页 |
一、契丹的"宫分"与"帐分" | 第76-83页 |
1."帐分"、"宫分"与"地分" | 第77-79页 |
(1) "帐分"与"宫分" | 第77-78页 |
(2) 帐制与帐族 | 第78-79页 |
2.迭剌部的"别出"和契丹帐制 | 第79-80页 |
(1) 帐制与别出的关系 | 第79页 |
(2) "别出"的特权 | 第79-80页 |
3.阿保机时期契丹政权建立的途径 | 第80-81页 |
(1) 部落组织的瓦解 | 第80-81页 |
(2) 个体家庭地位的确立 | 第81页 |
4.辽太祖时期"斡鲁朵法"的颁行 | 第81-83页 |
(1) 关于帝王之度与英雄之智 | 第81-83页 |
(2) 太祖的斡鲁朵与斡鲁朵法 | 第83页 |
二、四时捺钵和楼居习惯 | 第83-101页 |
1.四时捺钵的来源 | 第84-90页 |
(1) 捺钵的形成与"松漠"的环境 | 第84-87页 |
(2) "各有分地" | 第87-88页 |
(3) 契丹四楼 | 第88-90页 |
2.楼居习惯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 第90-95页 |
(1) "楼居" | 第90-93页 |
(2) 楼居的演变 | 第93-94页 |
(3) "行营"状态 | 第94-95页 |
3.四楼、捺钵与斡鲁朵的关系 | 第95-101页 |
(1) 古代斡鲁朵遗制 | 第96-97页 |
(2) 四楼、捺钵与斡鲁朵 | 第97-99页 |
(3) 结论 | 第99-101页 |
三、契丹辽朝前期斡鲁朵制度的演变 | 第101-114页 |
1.《营卫志》"宫卫目"质疑 | 第102-105页 |
(1) 宫卫目乃匆辑抄撮而成 | 第102页 |
(2) 斡鲁朵的内部构成 | 第102-103页 |
(3) 斡鲁朵管理机构的重合 | 第103-105页 |
(4) 斡鲁朵存在着相互打破的现象 | 第105页 |
2.契丹辽朝前期斡鲁朵史实的剖析 | 第105-110页 |
(1) 太祖斡鲁朵的前期形态 | 第105-107页 |
(2) 斡鲁朵与帐制的分离 | 第107-108页 |
(3) 人皇王耶律倍的宫卫 | 第108-109页 |
(4) 孝昌皇太弟李胡的宫卫 | 第109-110页 |
3.契丹辽朝前期宫卫制度的变化 | 第110-114页 |
(1) 皇族的再调整 | 第110-111页 |
(2) 契丹斡鲁朵何故更名为宫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 观念与习俗 | 第114-147页 |
一、10世纪前期契丹人的社会观念分析 | 第114-125页 |
1.契丹人的家庭观念 | 第114-118页 |
(1) 契丹人的家庭意识 | 第114-115页 |
(2) "族望"与"门第" | 第115-117页 |
(3) "世官之家":贵族政治局面 | 第117-118页 |
2.契丹人的自身价值观念 | 第118-122页 |
(1) 自我价值体现 | 第118-120页 |
(2) 赏鉴与品评之风 | 第120-121页 |
(3) 契丹人观念世界的外在轮廓 | 第121-122页 |
3.契丹人的宗教信仰观念 | 第122-125页 |
(1) 耶律德光的"白日梦" | 第122-124页 |
(2) 宗教也是政治的工具 | 第124-125页 |
二、"讲事之风"与"论死之刑" | 第125-137页 |
1.契丹人生活中的"讲事"习俗 | 第125-130页 |
(1) 景延广案例 | 第125-126页 |
(2) 景延广案例相同的审理方式 | 第126-128页 |
(3) "横渡之约"的文化内蕴 | 第128-130页 |
2.契丹人的"论死之刑" | 第130-133页 |
(1) 李穀案例 | 第130-131页 |
(2) 契丹人的"论死之刑" | 第131-133页 |
3.相应的民俗现象与客观的解释 | 第133-137页 |
(1) "讲事"习惯的民俗背景 | 第133-134页 |
(2) 契丹筹策之士 | 第134-135页 |
(3) 文字的发明与文化的意蕴 | 第135-137页 |
三、宫卫的离合与政治事件的影响 | 第137-147页 |
1.契丹辽朝前期的政治事变 | 第137-139页 |
(1) 扶余之变与横渡之约 | 第137-138页 |
(2) 祥古山之变与黑山之变 | 第138-139页 |
2.长宁宫的疑问 | 第139-141页 |
(1) 长宁宫史料质疑 | 第139页 |
(2) 长宁宫的主人 | 第139-141页 |
3.崇德宫与永兴宫残留的历史风烟 | 第141-143页 |
(1) 太宗孤稳斡鲁朵: | 第141-142页 |
(2) 世宗穆宗的政治斗争 | 第142页 |
(3) 太宗斡鲁朵的复置 | 第142-143页 |
4.敦睦宫与彰愍宫昭示的亲缘关系与承继方式 | 第143-147页 |
(1) 景宗"居藩"的本宫及彰愍宫的建立 | 第144页 |
(2) 景宗的"钦恤"之政 | 第144-145页 |
(3) 敦睦宫的主人 | 第145-147页 |
第五章 契丹社会及其政权性质解析 | 第147-200页 |
一、契丹本土出现的聚落和城市 | 第147-165页 |
1.唐朝羁縻制度对契丹部落组织的影响 | 第147-152页 |
(1) 羁縻制度与部落组织 | 第148-149页 |
(2) 部落社会的变化 | 第149-151页 |
(3) 部落组织的调整与新机构的出现 | 第151-152页 |
2.契丹人的聚落形态 | 第152-156页 |
(1) 契丹聚落的基本单元 | 第152-154页 |
(2) 类似"村社"的聚落结构 | 第154-155页 |
(3) 聚落形态的考古遗迹 | 第155-156页 |
3.契丹人的城市建筑 | 第156-165页 |
(1) 城市建筑的起源 | 第156-158页 |
(2) 太祖时期建筑特点的形成 | 第158-161页 |
(3) 太宗时期及其以后的建筑风格 | 第161-163页 |
(4) 契丹辽朝中期城市建筑的特点 | 第163-164页 |
(5) 结论 | 第164-165页 |
二、事实与个案:契丹辽朝初期的分封制度 | 第165-176页 |
1.有关契丹政权分封制度的记载 | 第165-166页 |
(1) 相应史料的分析 | 第165-166页 |
(2) 头下州的形成 | 第166页 |
2.契丹辽朝分封制度的特点 | 第166-169页 |
(1) 契丹分封制的特点 | 第166-167页 |
(2) "头下"与"分地" | 第167-169页 |
(3) "头下"的社会职能 | 第169页 |
3.包围奚族地域的分封形式 | 第169-172页 |
(1) 分封的区域 | 第169-170页 |
(2) 奚族驻牧地 | 第170-171页 |
(3) 分封的格局 | 第171-172页 |
4.太祖诸弟的封地 | 第172-176页 |
(1) 剌葛系的封地 | 第172-173页 |
(2) 迭刺系的封地 | 第173-174页 |
(3) 郑国夫人家世考证 | 第174-176页 |
(4) 寅底石等家系的封地 | 第176页 |
三、"其富以马,其强以兵"解 | 第176-200页 |
1.契丹辽朝前期的政治结构 | 第177-183页 |
(1) 太祖时期的"皇府"称号 | 第178-181页 |
(2) "二十一功臣" | 第181页 |
(3) 行朝政治的"分治"现象 | 第181-183页 |
2.契丹辽朝前期的主要经济结构 | 第183-188页 |
(1) 游牧经济是契丹辽朝前期的主要经济形式 | 第183-186页 |
(2) 马是"国富兵强"的标志 | 第186-188页 |
3.游牧封建制的基本观点与契丹政权的性质 | 第188-200页 |
(1) "游牧封建制度" | 第188-189页 |
(2) 北魏鲜卑政权的早期统治结构 | 第189-192页 |
(3) 鲜卑、契丹与蒙古建国的"功臣"集团 | 第192-194页 |
(4) 民族史的相互勘验 | 第194-196页 |
(5) "蕃制"与"汉制":契丹本位的形成 | 第196-200页 |
结束语 | 第200-204页 |
主要参考与征引文献 | 第204-216页 |
在学期间(2002.9~2005.6) 的学术动态 | 第216-217页 |
后记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