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世界论文

跨国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导论第1-2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4-19页
 三、相关概念解析第19-25页
 四、研究设计第25-28页
第一章 跨国办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第28-40页
 第一节 跨国办学的历史演变第28-37页
  一、中世纪到19世纪末:萌芽第28-31页
  二、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创第31-33页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发展第33-37页
 第二节 跨国办学发展的新趋势第37-39页
  一、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与专门化培训机构的融合第37页
  二、跨国办学的多样化发展第37-38页
  三、营利性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第38页
  四、“外国”和“本土”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二章 跨国办学的动因分析第40-60页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第40-45页
  一、经济全球化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第40-43页
  二、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积极推动第43-45页
 第二节 国家发展的需要第45-51页
  一、国家现实经济利益的追求第45-47页
  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第47-48页
  三、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第48-51页
 第三节 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第51-55页
  一、高等教育需求增长的需要第51-52页
  二、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压力的需要第52-54页
  三、提高大学知名度的需要第54-55页
 第四节 国际组织的倡导和推动第55-58页
  一、促进跨国办学发展的国际组织第55-56页
  二、推动跨国办学发展的国际协议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三章 跨国办学的理论分析第60-85页
 第一节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理论第60-73页
  一、服务贸易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第60-62页
  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有关思潮第62-67页
  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承诺第67-69页
  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壁垒第69-73页
 第二节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第73-84页
  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概述第73-76页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第76-78页
  三、高等教育市场进入的两种模式第78-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跨国办学形式的分析第85-125页
 第一节 跨国办学的基本形式第85-96页
  一、跨国办学的几种基本形式概述第85-91页
  二、跨国办学的特点第91-96页
 第二节 海外分校及其发展第96-104页
  一、海外分校概述第96-97页
  二、海外分校的发展第97-100页
  三、海外分校的实践:澳大利亚案例第100-104页
 第三节 公司大学及其发展第104-111页
  一、公司大学概述第104-105页
  二、公司大学的发展第105-108页
  三、公司大学的实践:美国案例第108-111页
 第四节 虚拟大学及其发展第111-124页
  一、虚拟大学概述第111-113页
  二、虚拟大学的发展第113-119页
  三、虚拟大学的实践:英国案例第119-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五章 跨国办学的保障第125-153页
 第一节 跨国办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第125-130页
  一、跨国办学面临的问题第125-127页
  二、跨国办学问题的解决思路第127-130页
 第二节 跨国办学的法律与政策保障第130-143页
  一、跨国办学的法律保障第130-135页
  二、跨国办学的政策保障第135-143页
 第三节 跨国办学的组织保障第143-147页
  一、保障跨国办学发展的专门机构第143-144页
  二、国际质量保障机构第144-146页
  三、学历互相承认的推动机构第146-147页
 第四节 跨国办学的质量保障第147-152页
  一、跨国办学质量保障的一般原则第147-148页
  二、跨国办学的质量保障发展举例第148-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六章 关于跨国办学的若干问题探讨第153-172页
 第一节 跨国办学发展存在的瓶颈第153-160页
  一、维护国家主权与打破贸易壁垒第153-155页
  二、贸易自由化与高等教育使命第155-156页
  三、人才交流与人才流失第156-160页
 第二节 关于我国跨国办学的思考和建议第160-170页
  一、我国跨国办学的发展第160-164页
  二、正确处理我国跨国办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第164-167页
  三、我国跨国办学发展的建议第167-170页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结语第172-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2页
后记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致弱与分子机理研究
下一篇:CuWCr复合材料击穿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