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致弱与分子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6页
文献综述第16-53页
 第一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第16-28页
   ·概述第16页
   ·IBDV 的病原特性第16-23页
     ·病原第16-18页
       ·病毒的结构第16-17页
       ·病毒的形态发生第17页
       ·病毒蛋白第17-18页
     ·血清型第18页
     ·培养特性第18-22页
       ·IBDV 在鸡胚上的增殖第18-19页
       ·IBDV 在细胞上的增殖第19-20页
       ·IBDV 在细胞中增殖的分子机制第20-22页
     ·抵抗力第22-23页
   ·IBD 的诊断第23-24页
     ·流行病学第23-24页
     ·临床症状第24页
     ·病理变化第24页
   ·IBD 的检测第24-25页
     ·病毒分离鉴定第24页
     ·免疫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第24-25页
   ·治疗第25-26页
     ·抗体治疗第25页
     ·西药治疗第25页
     ·中草药防制 IBD第25-26页
   ·IBD 免疫抑制第26-28页
 第二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8-40页
   ·病毒基因组结构第28-29页
   ·蛋白结构与功能第29-35页
   ·病毒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第35-37页
   ·病毒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第37-40页
 第三章 超强毒 IBD 的发生第40-46页
   ·超强毒 IBDV 的发生及其研究第40-42页
     ·超强毒 IBDV 的发生第40页
     ·vvIBDV 抗原变异第40-42页
     ·vvIBDV 致病型变化第42页
     ·vvIBDV 毒力标记第42页
   ·vvIBDV 毒株致弱和适应细胞培养第42-43页
   ·症状和病变第43页
   ·分子诊断工具第43-44页
   ·致病性和免疫抑制第44-45页
   ·预防与控制第45-46页
 第四章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的研究进展第46-53页
   ·常规疫苗免疫第46-48页
   ·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研究进展第48-51页
     ·基因工程疫苗第48页
     ·亚单位疫苗第48-49页
     ·载体疫苗第49-50页
     ·VP5蛋白缺失IBDV毒株第50页
     ·DNA 疫苗第50-51页
   ·免疫防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1-53页
     ·IBDV的毒力标记尚未确定第51页
     ·血清型和毒力的分类发生混淆第51-52页
     ·疫苗的质量令人堪忧第52页
     ·综合防制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第52-53页
试验研究第53-111页
 第五章 野毒株的分离鉴定第53-63页
   ·材料第53-54页
     ·标准SPF 鸡IBD 阳性血清第53页
     ·IBD 琼脂扩散试验抗原第53页
     ·荧光标记的 IBDV 特异性血清第53页
     ·SPF 鸡胚和 SPF 鸡第53-54页
     ·IBDV 病料采集及处理第54页
   ·方法第54-56页
     ·病毒的分离第54页
       ·病料的前处理第54页
       ·分离病毒第54页
     ·动物回归试验第54页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54页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第54-55页
       ·琼脂板的制备第54-55页
       ·病料处理第55页
       ·琼扩试验步骤第55页
     ·间接荧光抗体法对分离株抗原的检测第55页
     ·电镜观察第55页
     ·IBDV 与MDV、CAV、REV 共感染的检测第55-56页
       ·病料的处理第55页
       ·IBDV与MDV、CAV、REV 的检测第55-56页
   ·结果第56-62页
     ·发病鸡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第56-58页
     ·病毒分离结果第58页
     ·琼脂扩散试验第58页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第58页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58-60页
     ·电镜观察结果第60-61页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第61页
     ·共感染检测的结果第61-62页
   ·讨论第62-63页
 第六章 4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第63-70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材料第63页
       ·毒株第63页
       ·SPF 鸡胚、SPF 鸡第63页
     ·方法第63-64页
       ·各毒株的处理第63-64页
       ·鸡只的人工感染试验第64页
       ·病理组织学观察第64页
   ·结果第64-68页
     ·人工接种鸡胚的结果第64-65页
     ·4个IBDV野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第65页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第65-66页
     ·IBDV对中枢免疫器官的作用第66-68页
   ·讨论第68-70页
 第七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4个野毒株VP2基因高变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70-85页
   ·材料第70-72页
     ·病毒第70-71页
     ·菌种第71页
     ·试剂第71页
     ·溶液配制第71-72页
       ·DEPC-H20第71页
       ·100mg/mL 氨苄霉素第71页
       ·X-gal第71页
       ·LB 培养液(基)第71页
       ·SOB 培养基第71-72页
       ·SOC 培养基第72页
   ·方法第72-77页
     ·4 个野毒株原代毒核酸 RNA 的提取第72页
     ·VP2 高变区的扩增第72-73页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72页
       ·RT-PCR第72-73页
       ·Nested-PCR第73页
       ·PCR 扩增鉴定第73页
     ·PCR 产物的回收第73-74页
     ·VP2 高变区的克隆与鉴定第74-75页
       ·PCR 产物与pMD18-T vector 的连接第74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第74-75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5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第75-77页
       ·SDS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第75-76页
       ·重组质粒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第76页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第76-77页
     ·阳性质粒测序与序列分析第77页
   ·结果第77-83页
     ·RT-PCR 结果第77页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测序第77-83页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77-78页
       ·序列分析第78-83页
   ·讨论第83-85页
 第八章 MTT 比色法在IBDV 分离中的应用第85-89页
   ·材料第85-86页
     ·法氏囊病料第85页
     ·MTT 溶液第85页
     ·裂解液第85页
     ·DMEM第85页
     ·犊牛血清第85页
     ·SPF 鸡法氏囊浸出液第85页
     ·法氏囊提取液第85-86页
     ·鸡胚浸出液第8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86页
   ·方法第86页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第86页
   ·结果第86-87页
   ·讨论第87-89页
 第九章 IBDV超强毒株的传代致弱第89-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89-92页
     ·病毒第89页
     ·SPF鸡胚和SPF鸡第89-90页
     ·试剂第90页
     ·溶液配制第90页
       ·细胞生长液和细胞维持液第90页
       ·Hank’s 液第90页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第90-91页
     ·病毒的传代第91页
     ·原始囊毒及不同代次细胞毒致病性的测定第91页
     ·细胞适应毒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91页
     ·弱毒株的免疫原性试验第91-92页
     ·VP2高变区扩增第92页
     ·序列测定和比较第92页
   ·结果第92-101页
     ·病毒的传代驯化第92-93页
     ·原始囊毒及不同代次细胞毒病毒致病性实验第93页
     ·致弱株的稳定性试验第93-94页
     ·致弱株的免疫原性和最佳免疫剂量第94页
     ·RT-PCR 产物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94-95页
     ·序列分析第95-101页
   ·讨论第101-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十章 IBDV细胞苗免疫效果的研究第103-111页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实验材料第103页
     ·实验分组第103-104页
     ·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后抗体效价的检测第104页
     ·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及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第104页
     ·人工感染用毒株及攻毒途径第104页
     ·统计学分析第104页
   ·结果第104-108页
     ·母源抗体水平与免疫后的 IBDV 抗体效价第104-105页
     ·三种疫苗免疫后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第105-106页
       ·囊重比与囊指数第105-106页
       ·免疫器官的组织损伤第106页
     ·不同代次细胞毒对攻毒的免疫保护作用第106-107页
     ·对新城疫疫苗免疫应答的免疫抑制第107-108页
   ·讨论第108-111页
结论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5页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70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与停滞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跨国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