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土地资源评价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历史 | 第14-16页 |
§1.2.3 城郊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 实证研究区选择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 研究技术、思路 | 第19页 |
§1.8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郊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2-23页 |
§2.4 区域科学理论 | 第23页 |
§2.5 四大理论对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优化配置理论的支撑作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城郊农村土地利用的特点 | 第25-28页 |
§3.1 城郊农村特点 | 第25-26页 |
§3.2 城郊农村土地利用特点 | 第26-27页 |
§3.2.1 城郊农村土地资源特点 | 第26页 |
§3.2.2 城郊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 第26-27页 |
§3.3 生态脆弱区城郊农村土地利用特点 | 第27-28页 |
第四章:城郊农村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 第28-38页 |
§4.1 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理论概述 | 第28-30页 |
§4.1.1 生态经济适宜性系统论 | 第28页 |
§4.1.2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内涵 | 第28-30页 |
§4.2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单元划分 | 第30页 |
§4.3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5页 |
§4.3.1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4.3.3 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3.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33-35页 |
§4.4 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4.4.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 第35页 |
§4.4.2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4.4.3 农户社会保障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城郊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第38-43页 |
§5.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概述 | 第38-40页 |
§5.1.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 第38页 |
§5.1.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和原则 | 第38-40页 |
§5.1.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 | 第40页 |
§5.1.4 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 第40页 |
§5.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 第40-41页 |
§5.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过程及其配置过程中系列模型的应用 | 第41-43页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延安赵庄为例 | 第43-65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43-48页 |
§6.1.1 自然概况 | 第43-46页 |
§6.1.2 人口及劳动力概况 | 第46-47页 |
§6.1.3 研究区土地利用特点及农作物结构 | 第47页 |
§6.1.4 研究区基础设施状况 | 第47-48页 |
§6.2 延安赵庄土地资源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 第48-62页 |
§6.2.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48页 |
§6.2.2 赵庄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遵循的原则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确定 | 第48-49页 |
§6.2.3 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49-54页 |
§6.2.4 经济适宜性评价 | 第54-57页 |
§6.2.5 社会适宜性评价 | 第57-62页 |
§6.2.6 总结 | 第62页 |
§6.3 延安赵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第62-6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7.1 研究结果 | 第65-66页 |
§7.2 讨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