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第一章 板蓝根、大青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第11-17页 |
·菘蓝的化学成分 | 第11-15页 |
·板蓝根的药理活性 | 第15-16页 |
·大青叶的药理活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靛蓝与靛玉红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靛蓝与靛玉红的药理活性 | 第17-18页 |
·靛蓝与靛玉红的生物合成 | 第18页 |
·靛蓝与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18-20页 |
·靛蓝与靛玉红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 第22-25页 |
·次生代谢及其次生代谢物 | 第22页 |
·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22页 |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动态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因素 | 第23-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靛蓝、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28-30页 |
·不同处理方式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5页 |
·靛蓝、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31-3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1-32页 |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 第32-34页 |
·薄层扫描法 | 第34-36页 |
·靛蓝、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方法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炮制方法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水浴温度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研究 | 第40-49页 |
·板蓝根、大青叶生长年限与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的关系 | 第41页 |
·板蓝根、大青叶不同时期有效成分合成积累动态 | 第41-44页 |
·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合成积累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 第44-46页 |
·不同气候带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合成积累动态 | 第46-48页 |
·板蓝根、大青叶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 第48-49页 |
·不同产地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 | 第49-55页 |
·不同产地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 | 第49-52页 |
·不同产地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靛蓝、靛玉红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55页 |
·不同处理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合成积累研究 | 第55页 |
·不同产地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关于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问题 | 第56页 |
·标准品溶解所用溶剂 | 第56页 |
·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页 |
·温度对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产地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关于板蓝根、大青叶的最佳采收期 | 第57-59页 |
附表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