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形成的前史研究

中英文摘要第1-10页
引言第10-22页
第一章: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的对应符号——译名第22-32页
 一、早期中西、西中辞典中有关“西方政治之学”的译名第22-26页
 二、辞典以外中文语境中的对译符号第26-32页
第二章:晚清中文语境内“西方政治之学”内容的基本载体——书目与译本第32-67页
 一、1860年以后至20世纪初传教士机构译述的主要“西政”书籍第33-44页
 二、清末主要西学书目及书目型类书中“西政”书籍的来源第44-49页
  1、1896年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第44-46页
  2、1899年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第46-48页
  3、19世纪末流行的一些书目型类书第48-49页
 三、“凌杂不合之弊”——清末知识分子对传教士译“西政”书籍的意见第49-50页
 四、“和译”西籍中的“法政”书籍第50-67页
  1、译介日本书的蓝图——1898年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第50-52页
  2、“和译”西政书籍渐占主流——《增版东西学书录》对《东西学书录》的补充第52-61页
  3、1904年 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法制类》第61-64页
  4、1907年《考察政治大臣咨送译书提要》中的日文译书第64-67页
第三章:晚清中文世界对“西方政治之学”的界定及其变化第67-76页
 一、从“勒义斯”到“法学”第67-71页
 二、“世务学”和“会学”第71-73页
 三、出自日本背景的“政治学”第73-76页
第四章:“西政”的影像:晚清精英观念中的“西方政治之学”第76-102页
 一、“公法学”、“律例学”:早期“绥靖边陲”视野下的“夷务洋情”第76-83页
 二、“学分政艺”下的“西政”第83-88页
 三、“和文汉读”及康有为对“西方政治之学”的创造性解读第88-90页
 四、一个士绅阅读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之学: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中的“西政”第90-102页
第五章:“中学”与“西政”——西政东渐的本土回应第102-124页
 一、中国本土知识结构对“西政”的初步回应第102-103页
 二、“旧瓶”难装新酒:中国传统分类模式在“西政”前的难局第103-106页
 三、“西政之学”类目的细化第106-124页
  1、从“地学”、“史学”到“法学”、“政学”——“时务”、“经济”框架下的“西政之学”分类第106-109页
  2、“西政、西艺”格局下笼统的“西政”分目及细化趋势第109-116页
  3、“政学”内容的独立成类第116-121页
  4、日本式“新学”体系下的“政治学”分类第121-124页
第六章:从“西政”到新“世界学”——政治学本土谱系的初建第124-148页
 一、“西政”的叙述需求第124-127页
 二、学科分析范畴在本土的初建及其对传统的重新解读第127-133页
 三、追溯本土的“政学”传统第133-136页
 四、在本土打造普适性的“政治学”第136-138页
 五、学科本土经典系谱的建立第138-142页
 六、学科本土人物系谱的成型第142-148页
余论第148-151页
附录:征引及参考文献第151-161页
后记: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纤中调制不稳定性的进一步研究
下一篇:站在地狱的屋顶上凝望花朵--李洱小说修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