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一、“新中间道路”出台的背景 | 第8-22页 |
(一) 冷战前面临的危机及柏林纲领的出台 | 第8-11页 |
1. 20 世纪70 年代末面临的危机 | 第8-9页 |
2. 柏林纲领的制订与内容 | 第9-11页 |
(二) 冷战后面临新挑战和理论与政策的调整 | 第11-22页 |
1. 冷战后面临的新挑战 | 第11-16页 |
2. 理论的反思和政策的调整 | 第16-22页 |
二、“新中间道路”的理论和政策 | 第22-51页 |
(一) “新中间道路”的内容 | 第23-29页 |
1.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24-26页 |
2. 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26-27页 |
3. 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 | 第27-29页 |
(二)“新中间道路”政策的实施 | 第29-45页 |
1. 创造新经济 | 第29-33页 |
2. 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 第33-37页 |
3. 建立公民社会 | 第37-40页 |
4. 实行开放的组织路线 | 第40-42页 |
5. 实行全球治理战略 | 第42-45页 |
(三) “新中间道路”的影响 | 第45-51页 |
1. 促进了党的思想统一 | 第45-46页 |
2. 增加了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 | 第46页 |
3. 达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 | 第46-47页 |
4. 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 第47-51页 |
三、对“新中间道路”的评析与借鉴性思考 | 第51-69页 |
(一) “新中间道路”评析 | 第51-60页 |
1. 不断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 第52-53页 |
2. 走新的福利国家现代化之路 | 第53-54页 |
3. 向选举型的政党的进一步改变 | 第54-56页 |
4. 把生态社会主义融入社会民主主义 | 第56-58页 |
5. 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 | 第58-60页 |
(二) “新中间道路”对当代中国的借鉴 | 第60-66页 |
1. 改革势在必行 | 第60-62页 |
2. 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62-65页 |
3. 长期目标和现实手段结合起来 | 第65-66页 |
(三) “新中间道路”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