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空间背景第9-10页
  1.1.2 新经济蓬勃兴起第10页
  1.1.3 科技发展导致加工与管理在地域上的分工第10页
 1.2 本文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微观意义第10-11页
  1.2.2 宏观意义第11-12页
   1.2.2.1 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发展典范,灌输现代观念第11页
   1.2.2.2 提高城市竞争力,缩小地区间与世界城市的发展差距第11-12页
 1.3 前人研究的理论进展第12-16页
  1.3.1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2-16页
   1.3.1.1 城市竞争力定义主要借鉴了国家竞争力第12-13页
   1.3.1.2 理论框架主要表述城市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或决定因素第13-14页
   1.3.1.3 “钻石模型”、IMD模型和国内城市竞争力模型第14-16页
    1.3.1.3.1 “钻石模型”第14-15页
    1.3.1.3.2 IMD模型第15页
    1.3.1.3.3 国内城市竞争力模型第15-16页
   1.3.1.4 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计量模型及结果比较方法第16页
 1.4 本文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结论第16-20页
  1.4.1 本文的体系结构第17-18页
  1.4.2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18-20页
2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20-30页
 2.1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第20页
  2.1.1 科学性第20页
  2.1.2 可操作性第20页
  2.1.3 层次性第20页
 2.2 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第20-21页
 2.3 指标解释第21-23页
  2.3.1 总量指标第21-22页
  2.3.2 质量指标第22-23页
  2.3.3 流量指标第23页
 2.4 中国城市竞争力测度方法第23-24页
  2.4.1 样本城市的选取第23-24页
  2.4.2 测度方法选择第24页
 2.5 测算结果第24-28页
  2.5.1 1990年计算结果第24-26页
  2.5.2 2001年计算结果第26-28页
 2.6 评价模型第28-29页
 2.7 小结第29-30页
3 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评价第30-35页
 3.1 中国城市竞争力类型划分第30-32页
  3.1.1 按城市竞争力强弱(E值大小)划分第30页
  3.1.2 按中国城市竞争力变动情况划分第30页
  3.1.3 中国城市竞争力类型评价第30-32页
 3.2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序比较分析评价第32-33页
 3.3 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总体变动分析评价第33-35页
4 中国城市竞争力变动轨迹因素分析第35-49页
 4.1 中国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变动情况及稳定性因素分析第35-38页
 4.2 中国城市竞争力因素结构对比分析第38-44页
 4.3 三大地带城市竞争力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第44-47页
  4.3.1 稳定性因素解释第44-46页
  4.3.2 三大地带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6-47页
 4.4 小结第47-49页
5 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第49-56页
 5.1 经营城市: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一种新理念第49-51页
  5.1.1 城市政府必须发挥经营城市主导者的作用第49-50页
  5.2.2 转变经营城市的模式第50页
  5.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市场,盘活城市土地资产第50-51页
 5.2 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集聚、环境建设和规模效益第51-53页
  5.2.1 产业地理集中—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捷径第51页
  5.2.2 城市综合环境建设—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保障第51-52页
  5.2.3 规模战略—减少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成本第52-53页
 5.3 城市特色: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基础第53-54页
  5.3.1 城市特色—城市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提升第53-54页
  5.3.2 创造和发挥特色的关键—“政府的革命”和市民努力第54页
 5.4 协同战略: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第54-56页
  5.4.1 协同发展的关键—最大限度的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第54-55页
  5.4.2 寻找协同发展的基点—提升中国落后地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第55-56页
6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启示第56-73页
 6.1 对城市的重新审视第56-58页
  6.1.1 城市定义概述第56-57页
  6.1.2 本文对城市的定义第57-58页
 6.2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构建第58-72页
  6.2.1 本文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界定第58-62页
   6.2.1.1 对城市构成三大要素的提取第58-59页
   6.2.1.2 参与城市竞争主客体关系的启示第59-62页
    6.2.1.2.1 城市的竞争主体第59-61页
     6.2.1.2.1.1 各级城市政府是城市竞争的倡导者和主持者第59-60页
     6.2.1.2.1.2 全体市民是城市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第60页
     6.2.1.2.1.3 产业是城市竞争的核心第60-61页
    6.2.1.2.2 城市的竞争客体第61-62页
   6.2.1.3 本文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界定第62页
  6.2.2 对城市竞争力涵义的理解第62-65页
   6.2.2.1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范畴第62页
   6.2.2.2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竞争的创造性和协同的目的性相统一的概念第62-63页
   6.2.2.3 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城市集聚和扩散功能的集中反映第63-65页
   6.2.2.4 城市竞争力的三要素及其过程和结果具有双重性第65页
  6.2.3 城市三大构成要素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启示第65-66页
  6.2.4 城市竞争力特点的启示第66-68页
   6.2.4.1 系统性第67页
   6.2.4.2 动态性第67页
   6.2.4.3 相对性第67-68页
   6.2.4.4 层次性第68页
  6.2.5 城市竞争力变动轨迹的启示第68-70页
  6.2.6 城市竞争力成长机制的启示第70-72页
   6.2.6.1 城市竞争力外部性内部化第70-71页
   6.2.6.2 城市竞争力的内部性外部化第71-72页
 6.3 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后记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
下一篇:姚文田古音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