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 第1-14页 |
·引言 | 第9页 |
·微生态学概述 | 第9-10页 |
·微生物肥料的含义及其作用 | 第10-12页 |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第12页 |
·微生物肥料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基础 | 第13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态制剂 | 第14-25页 |
·微生物肥料中各菌株的筛选 | 第14-19页 |
·固氮细菌 | 第14-15页 |
·解磷细菌 | 第15-16页 |
·硅酸盐菌 | 第16-17页 |
·放线菌 | 第17-18页 |
·结论 | 第18-19页 |
·微生物肥料中各菌株间生物拮抗关系 | 第19-20页 |
·固氮细菌与解磷细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页 |
·固氮细菌与硅酸盐细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页 |
·固氮细菌与放线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页 |
·解磷细菌与硅酸盐细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页 |
·硅酸盐细菌与放线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页 |
·解磷细菌与放线菌间生物拮抗 | 第19-2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0页 |
·各菌株发酵液混合后的肥效 | 第20-2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复合菌组对土壤固氮能力的影响 | 第21页 |
·复合菌组对土壤中水溶性磷含量的影响 | 第21-23页 |
·复合菌组对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23页 |
·混合菌组中放线菌抗土壤细菌平板抑菌试验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3 微生物肥料中各菌株的发酵生产工艺 | 第25-34页 |
·固氮细菌、解磷细菌、硅酸盐细菌、放线菌的生产工艺 | 第25-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固氮细菌CHLN101培养条件的改良(优化) | 第26-27页 |
·解磷细菌CHLP102培养条件的改良(优化) | 第27-29页 |
·硅酸盐细菌CHLA103培养条件的改良(优化) | 第29-31页 |
·放线菌CHLA105培养条件的改良(优化) | 第31-32页 |
·最佳工业化发酵生产工艺参数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4 微生物肥料中最佳吸附载体、最佳灭菌条件 | 第34-48页 |
·微生物肥料中载体最佳灭菌条件 | 第34-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巴氏灭菌法 | 第34-35页 |
·高温高压湿热灭菌法 | 第35页 |
·γ-射线灭菌 | 第35页 |
·对照 | 第35页 |
·检测灭菌效果 | 第35-37页 |
·微生物肥料中最佳吸附载体 | 第37-46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吸附载体对固氮细菌CHLN101的影响 | 第38-39页 |
·吸附载体对解磷细菌CHLP102的影响 | 第39-40页 |
·吸附载体对硅酸盐细菌CHLK103的影响 | 第40-42页 |
·吸附载体对放线菌CHLA105的影响 | 第42页 |
·不同吸附量产品技术指标分析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5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工艺及其质量标准 | 第48-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页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48-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质量检验标准 | 第50-51页 |
·包装及储存 | 第51页 |
·生产工艺效果检验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6 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及其对盆栽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53-64页 |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各施肥量对不同植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54-62页 |
·微生物肥料对盆栽土壤的微生态学指标的影响作用 | 第62-64页 |
7 小区试验田中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及其微生态效应 | 第64-8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5-67页 |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 | 第67-70页 |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70-71页 |
·施用微生物肥料对粮食作物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71-81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大豆的影响作用 | 第71-73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水稻的影响作用 | 第73-74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玉米的影响作用 | 第74-76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小麦的影响作用 | 第76-77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人参的影响作用 | 第77-78页 |
·微生物肥料对施用地红松幼苗的影响作用 | 第78-81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1 | 第90-92页 |
附录2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