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4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40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 第19-27页 |
·边坡安全监测方法研究 | 第27-28页 |
·微震监测及其应用研究 | 第28-38页 |
·边坡稳定性反演分析研究 | 第38-40页 |
·存在问题与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40-45页 |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41-45页 |
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与性能测试 | 第45-83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工程背景 | 第46-54页 |
·锦屏一级电站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左岸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47-54页 |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 第54-70页 |
·微震监测原理 | 第54-55页 |
·微震传感器选择 | 第55-57页 |
·微震传感器空间网络优化 | 第57-63页 |
·微震监测系统组成 | 第63-67页 |
·微震监测系统网络布置及安装 | 第67-70页 |
·系统定位精度试验验证 | 第70-75页 |
·微震定位算法 | 第70-71页 |
·微震监测系统波速测定 | 第71-74页 |
·微震监测系统定位精度验证 | 第74-75页 |
·微震信号分析与识别 | 第75-82页 |
·微震信号时频分析技术 | 第76页 |
·不同震动信号分析与识别 | 第76-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3 左岸边坡微震活动规律及其演化机理研究 | 第83-128页 |
·地震学理论概述 | 第83-89页 |
·震源表达形式 | 第83-85页 |
·定量微震学原理 | 第85-89页 |
·左岸边坡微震震源参数计算示例 | 第89页 |
·微震活动特征及其与施工响应关系研究 | 第89-114页 |
·左岸边坡微震活动特征分析 | 第89-103页 |
·微震活动性与施工响应关系研究 | 第103-114页 |
·微震聚集区域与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圈定 | 第114-119页 |
·微震活动性与已知断层活化演化机理 | 第115-117页 |
·微震事件聚集与未知断层识别 | 第117-119页 |
·微震震源机理研究 | 第119-126页 |
·震级-频率关系(b值) | 第119-122页 |
·S波与P波能量比值研究(Es/Ep) | 第122-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4 左岸边坡渐进破坏过程数值模拟与稳定性研究 | 第128-171页 |
·引言 | 第128页 |
·边坡二维渐进破坏过程数值模拟 | 第128-148页 |
·RFPA~(2D)原理及其强度折减法介绍 | 第128-133页 |
·RFPA~(2D)计算模型 | 第133-135页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135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5-148页 |
·边坡二维渐进破坏过程与微震监测结果对比研究 | 第148-151页 |
·边坡三维渐进破坏过程数值模拟 | 第151-160页 |
·RFPA~(3D)离心加载法 | 第151-154页 |
·RFPA~(3D)计算模型 | 第154-155页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155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55-160页 |
·边坡三维渐进破坏过程与微震监测结果对比研究 | 第160-163页 |
·坝顶平台裂缝产生机理及其微震识别 | 第163-165页 |
·边坡外观变形与微震活动性关系 | 第165-169页 |
·左岸边坡常规监测介绍 | 第165页 |
·外观变形与微震活动性比较 | 第165-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5 考虑微震损伤效应的三维边坡稳定性反馈研究 | 第171-191页 |
·岩体损伤及能量耗散原理 | 第171-175页 |
·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特征 | 第171-172页 |
·岩体内的耗散能及其损伤强度准则 | 第172-175页 |
·考虑微震能量耗散的岩体劣化准则 | 第175-181页 |
·微震震源参数信息 | 第175-179页 |
·考虑微震损伤效应的岩体劣化模型 | 第179-181页 |
·考虑微震损伤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反馈研究 | 第181-189页 |
·计算模型 | 第181-182页 |
·数值计算实施步骤 | 第182-18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83-189页 |
·讨论 | 第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91-195页 |
·结论 | 第191-194页 |
·展望 | 第194-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22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222-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奖励荣誉情况 | 第224-228页 |
致谢 | 第228-230页 |
作者简介 | 第230-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