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温室气体CO_2的减排是世界各国关注的议题 | 第10-11页 |
·提高石油采收率是我国石油开采的迫切需求 | 第11-12页 |
·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CO_2-EOR)介绍 | 第12-14页 |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 第12-13页 |
·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CO_2-EOR)的原理 | 第13-14页 |
·二氧化碳驱的类型 | 第14页 |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油藏物理模拟中的应用 | 第14-25页 |
·NMR原理与基本概念 | 第15-20页 |
·MRI原理与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国外MRI技术在油藏物理模拟中的应用进展 | 第23-25页 |
·国内MRI技术在油藏物理模拟中的应用进展 | 第2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多孔介质孔隙特征研究 | 第27-58页 |
·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孔隙流体的核磁共振弛豫机制模型 | 第28-30页 |
·孔隙介质的多指数衰减特征 | 第30-31页 |
·T_2加权图像拟合法确定质子密度 | 第31-32页 |
·有效孔隙度的标定 | 第32-33页 |
·填砂模型孔隙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 第33-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人造胶结岩心模型孔隙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 第38-47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天然岩心模型孔隙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 第47-5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人造岩心孔隙度随有效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 第52-5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化学位移选择自旋回波成像确定多孔介质内油水分布 | 第58-67页 |
·多孔介质内油水两相化学位移 | 第58-59页 |
·化学位移选择自旋回波成像序列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化学位移选择自旋回波成像技术在多孔介质渗析实验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储层砂岩岩心渗析过程研究 | 第67-79页 |
·渗析机理及判别方程 | 第67-69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9-7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含水多孔介质内CO_2渗流特征研究 | 第79-92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80-84页 |
·实验装置 | 第80-82页 |
·MRI脉冲序列及参数选择 | 第82-83页 |
·实验材料和步骤 | 第83-8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CO_2向上窜流过程实验研究 | 第84-86页 |
·CO_2向下驱水过程实验研究 | 第86-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CO_2驱油物理模拟研究 | 第92-136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92-98页 |
·实验装置 | 第92-94页 |
·MRI脉冲序列与参数选择及含油饱和度确定 | 第94-95页 |
·实验材料 | 第95-98页 |
·实验步骤 | 第9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8-134页 |
·不含束缚水玻璃砂BZ02填充模型内气态CO_2非混相驱研究 | 第99-101页 |
·不含束缚水玻璃砂BZ02填充模型内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01-118页 |
·含束缚水玻璃砂BZ01填充模型内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18-121页 |
·含束缚水石英砂填充模型内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21-124页 |
·不同渗透率宏观均质人造岩心模型内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24-128页 |
·宏观均质人造岩心模型内水驱后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28-131页 |
·平面宏观非均质人造岩心模型内超临界CO_2混相驱研究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36-139页 |
·结论 | 第136-137页 |
·建议 | 第137-13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