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探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论 | 第7-11页 |
·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1章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缘起 | 第11-15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道德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伦理的定义 | 第12页 |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 第12-13页 |
·伦理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 第13-15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外环境伦理思想观点剖析 | 第15-28页 |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5-19页 |
·天人合一 | 第15-16页 |
·钓而不纲 | 第16-17页 |
·仁民爱物 | 第17-18页 |
·道法自然 | 第18-19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 | 第19-21页 |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剖析 | 第21-27页 |
·西方环境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1页 |
·人类中心主义 | 第21-23页 |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23-24页 |
·人类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分歧的焦点-自然价值 | 第24-27页 |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第3章 科学技术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问题 | 第28-36页 |
·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 | 第28-29页 |
·科学技术双刃剑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 第28页 |
·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需求的环境影响 | 第28页 |
·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 | 第28-29页 |
·科学技术决定论 | 第29-31页 |
·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 | 第30页 |
·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 | 第30页 |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决定论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互动环境 | 第31-32页 |
·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 第31页 |
·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体系的良性互动 | 第31-32页 |
·环境决定论 | 第32-33页 |
·环境决定论定义 | 第32页 |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 第32-33页 |
·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及消极作用的启示 | 第33-36页 |
·科学技术价值负载 | 第33页 |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及根源 | 第33-34页 |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转型 | 第34-36页 |
第4章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模式初探 | 第36-53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第36-38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36-37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发展观 | 第37页 |
·提倡可持续发展观 | 第37-38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依据 | 第38-43页 |
·代内公正 | 第38-39页 |
·代际公正 | 第39-40页 |
·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的关系 | 第40-41页 |
·人地公正 | 第41页 |
·男女公正 | 第41-43页 |
·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维模式 | 第43-46页 |
·整体思维模式 | 第43-44页 |
·最优思维模式 | 第44-45页 |
·共赢思维模式 | 第45-46页 |
·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模式 | 第46-49页 |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内涵 | 第46-47页 |
·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 第47-48页 |
·建设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原则 | 第48页 |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模式 | 第48-49页 |
·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实现的途径 | 第49-53页 |
·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观 | 第49-50页 |
·培养环境伦理道德观 | 第50-51页 |
·培养环境教育的原则 | 第51-52页 |
·完善环境法规体系 | 第52-53页 |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