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8页 |
·vvlBDV的病原性特征 | 第12-13页 |
·vvlBDV的抗原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与普通毒株相比vvlBDV的抗原特征 | 第13页 |
·与法氏囊普通毒相比vvlBDV独特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5页 |
·临床症状 | 第15页 |
·病理变化 | 第15页 |
·vvlBDV致弱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vvlBDV的免疫预防 | 第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材料 | 第18-20页 |
·病毒的传代及各代次病毒的获得 | 第18-20页 |
·实验动物感染及饲养 | 第20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0-23页 |
·免疫指标及死亡率测定 | 第20页 |
·法氏囊细胞凋亡检测 | 第20页 |
·动态病理学观察 | 第20-21页 |
·脾脏中T淋巴细胞及网状巨噬细胞数量检测 | 第21-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发病情况及免疫器官指数 | 第23-25页 |
·各病毒感染组鸡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第23页 |
·病毒感染后鸡死亡情况 | 第23-24页 |
·病毒感染后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法氏囊中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光镜观察 | 第25-26页 |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26页 |
·动态病理学观察结果 | 第26-31页 |
·组织学病变 | 第26-30页 |
·病理损伤评分结果 | 第30-31页 |
·ANAE染色结果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7页 |
·发病情况、免疫器官指数与各传代病毒毒力的关系 | 第32页 |
·病理组织学病变 | 第32-34页 |
·ANAE染色结果 | 第34页 |
·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高致死率的原因 | 第34-35页 |
·法氏囊组织细胞的凋亡 | 第35-36页 |
·病理变化评价毒力的标准 | 第36页 |
·死亡时间与包涵体破裂时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5 结论 | 第37-3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8-46页 |
7 附图 | 第46-62页 |
8 致谢 | 第62-63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