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研究基础 | 第21-46页 |
·国内外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 | 第21-31页 |
·产业转移理论 | 第21-23页 |
·世界工厂与世界制造业中心 | 第23-31页 |
·纺织发展阶段理论(PETER KILDUFF 1997) | 第31-33页 |
·经典国际分工理论 | 第33-37页 |
·比较利益理论 | 第33页 |
·生产要素禀赋论 | 第33-34页 |
·新贸易理论政策 | 第34页 |
·战略贸易政策 | 第34-35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35-37页 |
·经典分工理论与制造业基地 | 第37页 |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 第37-40页 |
·有关产业区与产业集聚理论 | 第40-45页 |
·马歇尔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 第40-41页 |
·韦伯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 第41页 |
·克鲁格曼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 第41-42页 |
·内外部规模经济连续模型 | 第42-44页 |
·产业集聚与制造业基地 | 第44-45页 |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45-46页 |
3 国际纺织制业基地的概念界定 | 第46-49页 |
·国际纺织业制造基地的概念界定 | 第46页 |
·国际纺织业制造基地的功能的界定 | 第46-47页 |
·生产加工基地与制造基地的区别 | 第47-48页 |
·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 | 第48-49页 |
4 绍兴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必然性 | 第49-52页 |
·国际分工和外资流入的客观要求 | 第49页 |
·纺织业的新机遇和挑战 | 第49-50页 |
·建设“全面小康”大政方针下的纺织需求的增长 | 第50页 |
·长三角的经济崛起 | 第50页 |
·接轨上海的优势 | 第50-52页 |
5 绍兴市建设国际纺织业制造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76页 |
·绍兴市纺织业处于多元化/整合阶段到量-值阶段转型期 | 第52页 |
·绍兴市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波特的“钻石模型” | 第52-70页 |
·生产要素条件 | 第53-56页 |
·需求条件 | 第56-59页 |
·相关与支持行业 | 第59-61页 |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者 | 第61-65页 |
·机遇 | 第65页 |
·政府 | 第65-67页 |
·钻石模型与绍兴建设纺织业制造基地 | 第67-70页 |
·产业集群 | 第70-72页 |
·产业集群现状 | 第70-71页 |
·产业集群与纺织业制造基地 | 第71-72页 |
·专业市场 | 第72-74页 |
·绍兴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 | 第74-76页 |
6 意、德、韩纺织产业发展模式对绍兴的启示 | 第76-86页 |
·绍兴纺织服装业概况 | 第76-77页 |
·意大利纺织服装概况 | 第77-79页 |
·德国纺织服装业概况 | 第79-81页 |
·韩国纺织服装业概况 | 第81-82页 |
·意、韩、德纺织产业发展模式对绍兴的启示 | 第82-86页 |
7 绍兴市建设纺织业制造基地的建议 | 第86-95页 |
·产业结构整合 | 第86-87页 |
·建设过程两步走 | 第86页 |
·纺织产业定位 | 第86页 |
·产业结构整合 | 第86-87页 |
·品牌基地建设 | 第87-88页 |
·培育区域品牌 | 第87-88页 |
·建立集群内的领衔品牌 | 第88页 |
·品牌中心 | 第88页 |
·研发、设计和信息化建设 | 第88-90页 |
·研发 | 第88-89页 |
·设计 | 第89页 |
·信息 | 第89-90页 |
·进出口与外商投资 | 第90-92页 |
·制定指导策略 | 第90-91页 |
·注意市场多元化,调整出口结构 | 第91页 |
·以进带出,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 第91页 |
·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 第91-92页 |
·会展业与采购基地的扩展 | 第92-93页 |
·展会市场化 | 第92页 |
·区域性专业展会 | 第92页 |
·展会专业人才 | 第92-93页 |
·全球采购平台 | 第93页 |
·政府与区域经济环境建立 | 第93-95页 |
8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