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新型炭法烟气脱硫过程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1 前言第10-14页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炭法烟气脱硫技术进展第10-12页
  1.2.1 炭法脱硫剂的发展概况第10-11页
  1.2.2 炭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方向第11页
  1.2.3 活性炭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概况第11-12页
 1.3 本文工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第12-14页
2 表面性质对活性炭纤维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第14-20页
 2.1 实验部分第14-16页
  2.1.1 实验装置第14-15页
  2.1.2 实验流程及步骤第15页
  2.1.3 实验材料第15-16页
  2.1.4 分析方法第16页
 2.2 表面性质对ACF的脱硫效率的影响第16-19页
  2.2.1 ACF表面物理性质的影响第16-17页
  2.2.2 ACF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第17-19页
 2.3 小结第19-20页
3 气—固—液三相转筐实验室反应器的研制第20-29页
 3.1 概述第20-23页
  3.1.1 气—固—液三相实验室反应器研究现状第21-22页
  3.1.2 转筐反应器的特点第22-23页
 3.2 反应器的设计第23-26页
  3.2.1 转筐设计第23-24页
  3.2.2 轴设计第24-25页
  3.2.3 驱动方式第25-26页
 3.3 反应器性能检验及实验第26-27页
 3.4 小结与建议第27-29页
  3.4.1 小结第27-28页
  3.4.2 建议第28-29页
4 活性炭纤维催化脱硫本征动力学研究第29-39页
 4.1 实验部分第2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4.2.1 外扩散影响第29-30页
  4.2.2 内扩散影响第30-31页
  4.2.3 温度对ACF脱硫速率的影响第31-32页
 4.3 动力学模型第32-36页
  4.3.1 动力学方程参数的确定第32页
  4.3.2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第32-34页
  4.3.3 动力学方程的检验第34-36页
 4.4 反应机理确定第36-38页
  4.4.1 活性炭纤维脱硫三相反应过程第36-37页
  4.2.2 活性炭纤维脱硫三相反应控制步骤第37-38页
 4.5 小结第38-39页
5 ACF催化脱硫颗粒级宏观动力学研究第39-57页
 5.1 试验部分第39-41页
  5.1.1 试验装置与流程第39-40页
  5.1.2 实验步骤第40-41页
  5.1.3 实验材料第41页
  5.1.4 分析方法第41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41-43页
  5.2.1 系统和催化剂稳定性考察第41-42页
  5.2.2 空白试验第42页
  5.2.3 外扩散过程的影响实验第42-43页
  5.2.4 反应速率的计算第43页
 5.3 宏观动力学第43-50页
  5.3.1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第43-45页
  5.3.2 颗粒级宏观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第45-46页
  5.3.3 动力学方程的检验第46-48页
  5.3.4 正交实验设计各影响因素分析第48-50页
 5.4 催化剂内扩散有效因子第50-56页
  5.4.1 内扩散有效因子与温度、转化率的关系第50-51页
  5.4.2 内扩散有效因子实验测定第51-52页
  5.4.3 内扩散有效因子理论计算第52-56页
 5.5 小结第56-57页
6 ACF催化脱硫气固两相颗粒级宏观动力学研究第57-66页
 6.1 试验部分第57-59页
  6.1.1 试验装置第57-58页
  6.1.2 试验流程第58页
  6.1.3 实验步骤第58页
  6.1.4 实验部分第58-59页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6.2.1 反应速率的计算第59-61页
  6.2.2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第61页
  6.2.3 气固两相宏观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第61-62页
  6.2.4 动力学方程的检验第62-64页
  6.2.5 正交实验设计各影响因素分析第64-65页
 6.3 小结第65-66页
7 结论与建议第66-69页
 7.1 结论第66-67页
 7.2 建议第67-69页
符号说明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77-79页
声明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一第81-87页
附录二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加工机理、纳米结构实现及表面检测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嵌入式网络的地铁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