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企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文化概述 | 第20-32页 |
2.1 企业集群的内涵 | 第20-24页 |
2.1.1 企业集群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企业集群的内在机理 | 第21-24页 |
2.2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内涵 | 第24-27页 |
2.2.1 高技术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高新技术的概念 | 第25页 |
2.2.3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 第25-27页 |
2.3 企业集群文化的内涵 | 第27-32页 |
2.3.1 企业集群文化的概念 | 第27-29页 |
2.3.2 企业集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 | 第29-32页 |
第3章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现状分析 | 第32-59页 |
3.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文化分析 | 第32-39页 |
3.1.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4页 |
3.1.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现状 | 第34-39页 |
3.2 国外典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文化分析 | 第39-59页 |
3.2.1 美国硅谷的企业集群文化分析 | 第39-50页 |
3.2.2 日本筑波的企业集群文化分析 | 第50-59页 |
第4章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机制 | 第59-69页 |
4.1 企业集群文化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4.1.1 内部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4.1.2 外部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4.2 企业集群文化的特征 | 第61-63页 |
4.3 企业集群文化的功能 | 第63-64页 |
4.4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内容 | 第64-69页 |
第5章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评价研究 | 第69-92页 |
5.1 嫡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4页 |
5.1.1 嫡权法的基本原理 | 第69-71页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71-74页 |
5.2 企业集群文化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4-78页 |
5.2.1 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74-75页 |
5.2.2 企业集群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5-78页 |
5.3 企业集群文化的评价模型 | 第78-83页 |
5.3.1 熵权的确定 | 第78-80页 |
5.3.2 采用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80-82页 |
5.3.3 采用综合权重评价并排序 | 第82-83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83-92页 |
第6章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建设研究 | 第92-112页 |
6.1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92-93页 |
6.2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建设原则 | 第93-97页 |
6.3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的建设模型 | 第97-99页 |
6.4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99-112页 |
6.4.1 行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99-102页 |
6.4.2 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02-105页 |
6.4.3 高校院所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05-107页 |
6.4.4 风险投资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07-109页 |
6.4.5 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09-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