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29页 |
| ·概况 | 第11页 |
| ·生物气研究进展 | 第11-25页 |
| ·论文所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 第25-27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7页 |
| ·主要成果 | 第27-29页 |
| 2. 生物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 第29-65页 |
| ·概况 | 第29-30页 |
| ·勘探历程及地层划分 | 第30-31页 |
| ·第四系沉积环境和相分布 | 第31-37页 |
|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39页 |
| ·生物气生成条件 | 第39-45页 |
| ·源岩特征及演化 | 第45-47页 |
| ·生气岩分布 | 第47-49页 |
| ·储层特征 | 第49-50页 |
| ·盖层特征 | 第50-62页 |
| ·构造及圈闭特征 | 第62-65页 |
| 3. 生物模拟产气实验 | 第65-78页 |
| ·本源细菌调查研究和菌种的选取与驯化 | 第65-71页 |
| ·生物模拟实验 | 第71-74页 |
| ·生物气生成演化规律 | 第74-78页 |
| 4. 生物气成藏机理 | 第78-96页 |
| ·台南气藏的解剖 | 第78-94页 |
| ·从气层纵向展布再看生物气源岩的评价 | 第94-96页 |
| 5. 中国已知生物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因 | 第96-107页 |
| ·中国已知生物气藏的分布 | 第96页 |
| ·生物气成气、成藏特征 | 第96-98页 |
| ·生物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因素 | 第98-107页 |
| 6.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成藏规律 | 第107-114页 |
| ·有效烃源岩是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07-109页 |
| ·寒冷气候条件为甲烷菌提供更多营养,也使甲烷菌在浅表条件的活动受到抑制,起到了保护生气层的作用 | 第109页 |
| ·干旱气候条件的高盐度水体减缓了沉积有机质向生物气转化进程 | 第109-110页 |
| ·沉积水体中较高含量硫酸盐利于生物气成藏 | 第110页 |
| ·生、储、盖的有效组合为天然气聚集成藏创造了优越的地质条件 | 第110页 |
| ·适时的圈闭为生物气提供了最佳聚集场所 | 第110-111页 |
| ·巨厚的区域盖层是气藏形成和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 | 第111-112页 |
| ·同沉积背斜构造圈闭是形成气藏的必备条件 | 第112页 |
| ·后期稳定的构造环境也是气藏得以保存的重要因素 | 第112页 |
|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模式 | 第112-114页 |
| 7. 生物气勘探有利区带 | 第114-116页 |
| 结论 | 第116-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 附表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