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4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12-13页 |
·框架结构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国际金融经营监管体制发展概述 | 第14-26页 |
·金融经营监管体制的历史变迁 | 第14-19页 |
·早期的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体制 | 第14-16页 |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与严格的金融监管 | 第16-17页 |
·金融分业体制的瓦解与混业潮流的兴起 | 第17-19页 |
·各国(地区)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 | 第19-21页 |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 第21-26页 |
·金融监管结构的优化原则 | 第21-22页 |
·金融监管结构的演变趋势 | 第22-26页 |
3 金融混业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26-44页 |
·分工深化进程中的金融重构:功能观点 | 第26-32页 |
·“功能观点”及其对金融体系变化的解释 | 第26-30页 |
·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可能性边界扩展 | 第30-31页 |
·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假说 | 第31-32页 |
·金融创新、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理论结构 | 第32-40页 |
·功能观点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变革 | 第32-37页 |
·功能观点下的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变革 | 第37-40页 |
·两种监管原则的比较: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 | 第40-44页 |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涵义及划分标准 | 第40-42页 |
·两种监管体制的理论比较 | 第42-44页 |
4 金融混业监管的国外案例分析 | 第44-56页 |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转变:伞形监管与功能监管模式 | 第44-49页 |
·美国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及影响 | 第44-45页 |
·美国70年代以来的金融结构变动分析 | 第45-46页 |
·美国监管体制的变革——伞形监管与功能监管模式的建立 | 第46-49页 |
·英国向混业监管体制的转轨:法制化的一元化监管 | 第49-51页 |
·英国金融创新潮流与金融结构变动 | 第49-50页 |
·从分业监管到英国金融监管服务局 | 第50-51页 |
·日本从大藏省到金融监管厅的改革 | 第51-53页 |
·日本8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结构变动 | 第51-53页 |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转变 | 第53页 |
·德国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分业监管受挑战 | 第53-56页 |
·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及其影响 | 第53-54页 |
·德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方向 | 第54-56页 |
5 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分析 | 第56-73页 |
·我国金融监管历程的回顾 | 第56-57页 |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总体评估 | 第57-70页 |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 第57-58页 |
·我国近期的金融创新及其对金融运行的影响 | 第58-62页 |
·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62-68页 |
·在新形势下,分业监管体制的局限性 | 第68-70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70-73页 |
6 构建我国功能性监管体制的战略思考 | 第73-79页 |
·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73页 |
·建立我国功能性监管体制的具体构想 | 第73-79页 |
·混业过渡的基本战略进程:“两梯次”推进,“三阶段”过渡 | 第74-75页 |
·监管制度变革:逐步改革旧制度,确立新制度 | 第75-76页 |
·监管结构变革:多元化机构监管到一元化功能监管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