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冠心病血瘀证与ACE、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的研究背景第10-16页
 1 冠心病血瘀证的证候分布特征探讨第10-12页
 2 冠心病血瘀证证候本质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3 冠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第14-16页
第二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遗传倾向的调查分析第16-20页
 1 资料与方法第16-17页
 2 结果第17-18页
  2.1 心血瘀阻证的发病率和遗传率分析第17页
  2.2 心血瘀阻证的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分析第17-18页
 3 讨论第18-20页
第三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与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第20-37页
 1一 般资料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3 结果第28-33页
  3.1 ACE基因型分布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第28页
  3.2 冠心病与健康对照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第28页
  3.3 冠心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第28-29页
  3.4三 组ACE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第29-30页
  3.5 不同ACE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冠心病血瘀证的OR值分析第30页
  3.6 冠心病血瘀证各基因型血瘀证证候积分比较第30-31页
  3.7三 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gⅡ)比较第31页
  3.8三 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比较第31页
  3.9三 组ACE不同基因型的AgⅡ、ET/NO比较第31-32页
  3.10 冠心病血瘀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第32-33页
 4 讨论第33-36页
  4.1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第33-34页
  4.2 ACE基因I/D多态性与ACE、AgⅡ、ET/NO的关系第34页
  4.3 冠心病血瘀证与AC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关系第34-35页
  4.4 冠心病血瘀证与不同ACE基因型AgⅡ、ET/NO的关系第35-36页
 5 结论第36-37页
第四部分 冠心病血瘀证与F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第37-50页
 1 临床资料第3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7-42页
 3 结果第42-46页
  3.1 FⅦ基因型分布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第42页
  3.2 冠心病与健康对照组FⅦ基因多态性比较第42-43页
  3.3 冠心病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与健康对照组FⅦ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第43页
  3.4 M1M1基因型携带者发生冠心病血瘀证的OR值分析第43-44页
  3.5三 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比较第44页
  3.6三 组不同基因型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比较第44-45页
  3.7三 组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比较第45页
  3.8三 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比较第45页
  3.9三 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比较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9页
  4.1 FⅦ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性第46-47页
  4.2 冠心病血瘀证与t-PA与PAI-1活性的关系第47页
  4.3 冠心病血瘀证与GMP-140含量的关系第47-48页
  4.4 冠心病血瘀证与AT-Ⅲ活性的关系第48-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全文小结第50-51页
鸣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附录第57-64页
 1 文献综述第57-63页
 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的项目题录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理论的大型建筑物的状态检测
下一篇:基于软件构件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