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病机与证治特点探讨——612例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1.612 例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第9-26页 |
1.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9-10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9页 |
1.1.2 病例选择 | 第9-10页 |
1.1.3 调查内容 | 第10页 |
1.1.4 调查方法 | 第10页 |
1.1.5 调查质量的控制 | 第10页 |
1.1.6 统计学处理 | 第10页 |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0-26页 |
1.2.1 中西医病种分布 | 第11-12页 |
1.2.2 证候构成 | 第12-14页 |
1.2.3 性别 | 第14页 |
1.2.4 年龄 | 第14页 |
1.2.5 职业 | 第14-15页 |
1.2.6 发病时间 | 第15页 |
1.2.7 病程 | 第15页 |
1.2.8 病因 | 第15-16页 |
1.2.9 症状 | 第16-23页 |
1.2.10 舌质 | 第23页 |
1.2.11 舌苔 | 第23页 |
1.2.12 脉象 | 第23页 |
1.2.13 临床用药 | 第23-26页 |
2. 肝气郁结病机及证治特点探讨 | 第26-38页 |
2.1 肝气郁结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2.1.1 性别与发病的关系 | 第26页 |
2.1.2 年龄与发病的关系 | 第26-27页 |
2.1.3 职业与发病的关系 | 第27页 |
2.1.4 季节与发病的关系 | 第27页 |
2.2 肝气郁结病因分析 | 第27-29页 |
2.2.1 感染疫毒 | 第28页 |
2.2.2 情志所伤 | 第28页 |
2.2.3 饮食失宜 | 第28-29页 |
2.3 肝气郁结病机特点探讨 | 第29-33页 |
2.3.1 肝气郁结的广泛性—杂病多郁 | 第29-30页 |
2.3.2 肝气郁结的复杂性—变证多端 | 第30-31页 |
2.3.3 肝气郁结的倾向性—易传脾胃 | 第31-33页 |
2.4 肝气郁结证治特点探讨 | 第33-36页 |
2.4.1 疏肝乃第一大法 | 第33-34页 |
2.4.2 体用兼顾,扶护脾胃 | 第34-35页 |
2.4.3 因证制宜,灵活运用 | 第35-36页 |
2.5 肝气郁结辨证标准探讨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鸣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页 |